尽管这几日已经坚持在读书,但当开着台灯坐下时,感受到好久没能如此安静的心无旁骛的读书了。
有时候总想说因为有了儿子才没有囫囵的时间读书,有时候也总说学校杂事太多没时间读书,其实真正有没有时间只有自己最清楚,把那些杂七杂八的浪费掉的时间用来读书,哪怕只是几分钟,想必也是特别有收获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94752/bcdcbc60db6219ec.jpg)
今天读了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金飞关于《角的度量》一课的设计和解读,受益匪浅。文章之前陈老师先介绍了这部分的核心概念,尽管我们已经听说过“大概念”“核心概念”诸如此类的描述,我以为这里主要是找一个可以统领本部分学习的一个简单的句子或词,围绕着这个句子或词去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老师以为这个词在这里会不会是“量感”?这里还真的不是量感,量感在课标中是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这部分的核心概念是“单位”。
既然核心概念是“单位”,那我们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概念的重要性?陈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通过用“大格角”和“小格角”去测量锐角和钝角,让学生经历“标准”不一样,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也有同学通过量角张开的大小去判断角的大小,还有的同学用固定的角(三角板)为参照进行比较……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最终得出角的大小,但是如果测量的话,还需要进一步去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便是用越小的角度越能准确的表示出这个角的大小。就这样一步步的操作,不断地让学生增加孩子们度量的意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这节课的第二大亮点我以为是实现学生的正向迁移,由学生的已知的探索知识的经验出发,去探索、类比出未知的、新的知识的生成过程。刚开始学习测量长度时,我们用的是多个1cm的单位长度去测量的,可以说是长度是长度单位的累加。测量面积时,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面积是面积单位的累加,在这里我们只需稍加引导,学生便会正向迁移:测量角度需要单位角的累加。这也将会为后续我们学习体积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等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可以说这节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探索角的度量的方法和量角器的形成,更是教会了学生将来探索度量的一种方法。
这节课也很好的诠释了新课标中的“一致性”的思想。提到一致性,很多老师会从知识本身上去想,比如数与运算范畴中,只有相同计算单位才能直接加减,我们学习整数加减法时,要数位对齐,这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以此类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同样的是相同数位对齐去运算。因此,我们在数与运算中经常会提到一致性。我以为,本节课也同样体现了一致性,主要体现来探索方法上,简而言之,度量就是单位的累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