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那年乱世如麻,难问西东。

那年乱世如麻,难问西东。

作者: 左手咖啡右手coffee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20:45 被阅读16次

    1923年 北平。

    关键词:真实。

    在清华学习的吴岭澜和同学们大冬天的夜里排着队等墙上贴出来考试成绩单,他吃不下手里的烤红薯,只因为自己的物理成绩不好。身为一个九尺男儿,他认为只有实科才是真正有用的学科。因为文科成绩太好,吴岭澜被梅贻琦校长建议转文科系,但不强迫。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而读书呢?”

    “我只知道,在这个年龄,上学读书是一件正确的事。有种忙碌的充实感。”

    “可是你这只是把自己置身于每日忙碌的麻木中,却没有思考过其中的真实性”

    “那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性?”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吴岭澜缓缓走出梅校长的办公室,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内心。但似乎这个过程有点羞耻,他逐渐离群,以为这种缓慢发现自我的过程羞以见人。指导有一天他见到访问清华的著名诗人泰戈尔。

    “你们要知道,一个民族能拿的出来的是什么。”

    对,实业可以救国,数理化可以有用。但一个人真正擅长什么事无法逃避的。文科不是没用,文科,或者说国学,重在长期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标志。站在泰戈尔身边的徐志摩、林徽因、闻一多哪一个不是被念叨至今的文学大家。哪一个不是用自己的文字唤起了代代学子,将历史使命感装入书本,将中国传统国学装入内心。

    吴岭澜看到——白发苍苍留着辫子的国学老教授,和提前进入科室的摩登英语老师交汇那一刻,有着自古文人的骨子里的骄傲,却也有着时不我待的凄凉。

    若没有吴岭澜这样遵从内心、尊重文科的学子投身看似无用的学科中,那就不会在后面躲避日军炮火轰炸机时,带给学生们临危不惧的淡定和从容。文字和音乐是最伟大的两种力量,他们在饥饿、寒冷、痛苦、迷茫时候给予人勇气。


    1938年 昆明。

    关键词:同情。

    那一年,中日战争开启。“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沈光耀也没想过自己会忤逆母亲最后做了这样一个决定。本是少爷出身,自幼习武,书画能力、学习能力超群、家中也家底丰裕无需担心,他本应该成为日后闪耀的一颗星。刚开始可能是由于美国飞行员的激将法,他出于替同胞们争口气,似乎动了加入飞行员的念头。然而这念头被从香港远道而来的母亲所掐灭。沈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流着眼泪一字一句地吐出来的这段话丝毫不会让人觉得自私和怯懦。她说:“我不想让你追求什么功名利禄,我想让你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不让你当兵,并不是担心你牺牲,我们怕你还没想好要怎么过好这一生,命就没了。“

    沈母柔弱,但说出了天下所有母亲的心愿——不求儿女大富大贵,只求他们过好这一生。但乱世如麻,未给沈光耀太多的思考。从一轮又一轮的日军轰炸机下逃脱,衣衫上粘的是血,眼里看的是衣不裹体,食不果腹,孤儿成群,哀嚎遍野的荒凉。这种时代背景下,似乎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光耀背弃对母亲的誓言,成为飞行员。除了他,还有另外一个个年轻的脸庞义无反顾。脸上写着是青春,心中放着是救国,但最后想的还是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利用开飞机的便利去投放一些罐头和食物拯救孤儿们;晃动飞机的翅膀,成为孤儿们每天唯一的期望和乐趣。直到最后在战争中的牺牲,孤儿们都未曾知道他的名字。他只代表了当时时代中万千投身于救国战争青年的一员,尽管微弱,被时代遗忘,但对于他们的青春来讲,这才是绽放。

    “妈妈,对不起。不是我不想去结婚生子,为人父母,不是我不想去思考人生,读书行路。只是这世道没有给我机会,我固然知道个体的生命珍贵而唯一,值得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而不是早早逝去。我当兵不想为功名利禄,也不是一种集体的愤慨。也许我思考过,我的这辈子这样度过,真的很值。我尊重我生命的唯一方式,就是实现它的价值。”



    1962年 北平。

    关键词:理智。

    这段时候,刚开始是天真的、纯粹的、相互信任的。

    然后却变得愚昧的、冷酷的、反人类的。

    这段时期可讨论的太多,无论是许伯常和妻子之间的冷暴力,还是李想为了自己的支边愿望,与坏分子陈敏佳“划清界限”。这段时间的人,似乎从外部战争中苏醒过来,仍需要一个共同的“敌人”和“斗争对象”。王敏佳的信件事件一暴露,所有人都没有去调查信件内容是否属实,反而所有人都将矛头对准了王敏佳,似乎所有人都乐得一间这个平时炫耀自己的“坏分子”终于犯错了,可以好好地收拾她。

    面对无缘无故的“敌特分子”指责,王敏佳一开始是惊惧的。从她抖动的双唇说出的实情中看出这不过是一个向往和领导人合影,接受了最最正规的领导人教育的红苗子。却只因为这封信件,人言可畏,丝毫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承受。

    所以当她被批斗时候,剪掉头发那时露出的微笑。许伯常妻子看到的是嘲笑,所有吃瓜群众看到的是嘲笑,可能只有王敏佳知道这是她与自己的和解——她突然理解了这个时代人群的愚昧,以及一墙之隔之外李想慷概激昂的自私。她甚至不想去辩解和还手,也就是她最后的高傲。

    可就是这种没有淹没于愚昧的清高,让吃瓜群众们打开了情绪的宣泄点。从一开始许伯常妻子的“打她”开始,到后面反而人群将她挤出。每个人打的不是那个勾引许伯常的王佳敏,而是让她们觉得自己卑微的王佳敏。打完人人群迅速散去,却只剩许伯常妻子神情呆滞、精神异常地留在原地,至少看了一眼最后的王敏佳。

    集体的力量,放大了本来微不足道的人性弱点,谁都可以偷偷趁着人群下一击重拳,来一击黑脚。施暴不被追究,受了伤害的人,逐渐转变为施暴者,去传递自己的痛苦。人性的黑暗借着合理的外在包装,在狂热的信仰下一触即发,造成了这次浩劫,不针对特定的个体,这是整个时代的苦难。(作者:雨林)

    而关于陈鹏对王敏佳“托底”的爱情,感人,但依旧卑微在理想中。陈鹏为中国最终研发出原子弹出了一份力,但似乎没人在乎。那时代的事件单位就是——集体。一种将个人价值减少到最小,将集体价值突出到最大的教育。研发集体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举国欢庆。但其中每一个工程师所收到的辐射,掉落的头发,缺失的爱情,以及与爱人的失联都被掩埋在欢庆中。唯有这部分最后的王敏佳,终于开始直面内心,她知道以前的“王敏佳”已死,现在的“王敏佳”只为自己而活,她要去寻找陈鹏,这个爱她救她的男人,再也不顾旁人的非议和困难险阻。


    2012年 北京。

    关键词:善良。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最差的时代。

    1923年,1938年,1962年,无问西东,是因为难问西东。

    2012年,无问西东,是因为没有西东,没有方向。

    从医院的四胞胎到奶粉竞标,到公司之间的暗战,到人与人之间的防备和猜忌,我们以为张果果乱入了这部电影。直到在末尾时候,看到张果果的父母和他堵着车清明上坟——祭奠一个叫“李想”的前辈,才知道这个现代故事并不是格格不入。

    张果果不是一个名震天下的商场大咖,他只是现代清华学子中的一小部分缩影。他做着普通的写字楼工作,承担普通的竞标工作,但依然躲不开人际关系的浑浊。他想帮四胞胎,但却怕帮四胞胎——因为别人都说人家会赖上自己。他想表达自己对文案的看法,但却被上司下绊子,成为了替罪羊,从公司开除。他想做好事,但却迟疑于这个世界不再对好人和善,他想善良,但却发现“人善被人欺”。他睡觉一次次从梦中惊醒,全身冷汗,日日没有笑容。

    张果果不知道为什么。

    我想我们知道。

    现在的世界相对于战争时期和平太多,我们有锦绣年华,我们有大把时光。我们不再纠结于学文学理,因为你都可以;我们可以安心读书,不用再牺牲自己拯救国家;我们也不会愚昧到再次落入集体主义的俗套,不明真相去拳脚相加一个人;我们提倡个人主义,善于思考,融会贯通,取长补短。

    但是,我们逐渐少了价值观,少了真心,少了善良。

    按说这个时代无需问西东,因为方向很多,自我选择即可。但似乎人心不古反而让大家过的更不纯粹、更不容易。昧着良心做的事情,虚度的青春和投机主义赚取的财富,也不再有人过问理想和爱国,不再有人过问真心和善良。每个人都很疑惑发生了什么,每个人却又继续碌碌无为,为生存疲于奔命。

    这是一个最差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至少我们有机会去反思,去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年乱世如麻,难问西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do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