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斯提出:L=P+Q ,L指的是学习,P是指结构化知识;Q指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后来人们在瑞文斯的公式基础上又加了两个变量:R和I。其中R指的是反思;I是指执行、行动。
因此:L =E (体验)+R(反思,Q富有洞察力问题)+P(结构化知识,关键元素及其联系进而形成的结构化框架)+I(行动,具体情景中进行)。
行就是修,修就是在行中修,在做事中修。是带着框架融入具体场景中的行。
修的是自己的五性(物性、感性、理性、灵性、觉性),修的是自己的情绪、习惯、惰性、耐心,修的是逻辑、感觉、情绪、觉察、想象力。
对应着: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笃行就是扎实地行动、修行。
E+R+P是前半部分,丰富的体验、深刻的发问、清楚的辨识、审慎的思考,从具体的情景化的体验经验中抽象出一些去情景化的一般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键要素及其结构,这是抽象化的总结的归纳的能力,从经验中提炼出关键要素的能力。这是第一个飞跃。
P+I+E是后半部分,将抽象出来的一般化的框架结构放在具体的场景中去实践去验证去丰富去发展。把框架和场景结合匹配,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丰富的体验,建构出个性化的有自己内在表征的知,同时也在发展着自己能力。这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形成新知的过程。这是把知识和场景匹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第二个飞跃。
能力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是在做当中发展形成的,不是光凭着想象就能产生的。
从具体的纷繁复杂多变的现实场景中提炼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两种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这就是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内在的知)此事要躬行。知必须是有自己内在表征的有自己独特理解感受的知,外在的知(纸上的知、他人的知)并不是真正属于个人所有的内化的知,要真正地内化,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在外在的知识框架的指导下去行,形成内知。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少不了学习者主动参悟的过程。任何人在学习前人总结的知识时,都需要翻译成自己的“内在语言”,跟特殊情境进行灵活匹配的适应性改造和发展过程。
当年六祖慧能得到五祖弘忍亲传衣钵后一路南行,其师兄慧明追赶拦截请求慧能传授师父的大法。慧能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意思是说:“我能传授给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你能够返照自悟,秘密就在你心里。”
因此对于个人而言,知行必须合一,也必然合一。
这就是库博圈,也就是能力生成圈。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也有人说不带框架的行为不值得做。这是对库博圈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重要性地深刻注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