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前段时间他找我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撒谎了,我说你怎么看出来的?他说孩子只要有什么事瞒着家长,但凡提到了跟这件事有关的信息,便会表现出一种忐忑的,坐立不安的情绪,
比如孩子背着家长玩游戏,不好好做作业,家长一回来孩子便慌慌张张的打开作业本去写,写的字,叫孩子时的反应,都跟平时有很大的不同。
我说孩子坐立不安证明两件事,第一是知道这么做不对,第二是对你有恐惧心理,第一证明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只是习惯需要慢慢引导调整,第二是证明他眼里有你这个家长,这就证明你家孩子守规矩。
我跟他讲了讲如何引导孩子改善当前的问题,朋友很感谢我的建议,与此同时我问了朋友一个问题,我说如果你玩手机的时候孩子突然过来了,你是不是也有点慌?
朋友想了想说对啊,多少有点慌,问我怎么回事,难道说家长玩手机也错了吗?
我说你玩手机没错,你之所以慌,是因为你害怕孩子因此模仿你,毕竟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他没有错,但是他害怕的东西,
比错的东西更“重要”。
坐立不安,反应的是内心的惶恐,是一种恐惧,是一种认为不对的表现。
这个信息其实传递出了两层意思。
第一是字面意思,因为害怕,恐惧,或是有愧的心态导致无法平静的接受现实。
所谓坐立不安,坐与立的不断切换证明着内心的不安。
而第二层则是内在的矛盾体现,认为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
那,为什么不做对的事情呢?
不做对的事情,原因有很多,比如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替人背锅,因为不得已的问题导致没办法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但也有一种是明知是错,非得要做,做了又害怕,怕了怕了还是要做,内心的矛盾实际上让自己陷入了死循环,而这种没有出路的循环就让这种不安感被无限放大。
事实面前的坐立不安,还会反应了另一个问题的出现,那就是如果人们害怕事实,就会依赖谎言。
比如之前提到的孩子撒谎,孩子知道做错了,所以用谎言来欺骗成年人,而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其实是一种真实的具象化表现,而此刻孩子则代表了谎言,
谎言在真实面前瑟瑟发抖,惴惴不安,坐也不是立也不是。
其实我观察过,大多数有家教的孩子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撒谎史”,有些是撒谎了知错能改,有些则是成年之后回想起小时候的蠢事,会感到很羞愧,
这些人,无论是小孩时期还是成人之后,他们最终都意识到了谎言在现实面前的荒谬之处。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会这样。
现在有一个词,形容那些屡教不改,知错犯错还引以为豪的孩子,称其为熊孩子,熊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不仅不知错,而且还会以犯错为正确的行为指导,我最近关注过很多社会新闻,比如一些发生在公共场合里熊孩子的事件能够看出,熊孩子对于是非观念的理解,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认识,表现出一种极其扭曲且自以为对的态度。
那熊孩子为什么不知错呢?不是因为他们小不懂事,其实他们懂事。
只不过他们懂的事,出了问题。
孩子其实模仿能力很强,家长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家长没有做好,孩子就会无所顾忌,当然这并不绝对,有些家长做的不好,但孩子反而自觉性很高,这种情况也有,但这属于个例,对于大多数熊孩子来说,他们的身边往往也存在熊家长。
这些家长要么素质本身很低,要么就是过度溺爱,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家长用错误的方式交给了孩子,孩子用错误的方式影响了身边的人,但他们在发生问题的时候,都不认为自己是错的,
通过一些社会现象的结果来看,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是情有可原的,是完全可以被别人谅解,被别人包容的,反而如果别人不理解他们,不接受他们的无理取闹,反而是别人的错,自己是受害者,或者说强行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他们伤害的人,却成了罪大恶极之徒。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算少见,贼喊抓贼的成语并非凭空捏造,
而残酷的现实,总是在这种关于人性丑陋的问题上,
更胜一筹。
当然,错的终究是错的,我看过一些熊孩子熊家长最终被惩罚的报道,当然也看到了没有被惩罚的报道,
不惩罚错的,那么谁被惩罚了呢?一目了然。
正是因为这种“一目了然”的事情太多了,人们才会对一些是是非非的问题看的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屑于冷漠”,
在事实面前,那些本应坐立不安的人突然就挺起了腰板。
结果呢,他们挺起了腰板,
那么被他们伤害的人会怎样呢?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