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龙应台在《目送》写到的这句话时,我心底泛起酸意想,起那年那天的那件事。
那时我也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在父母亲做生意的地方度过寒假后,他们帮我收拾好行李,送我 回学校。冬未 的风依旧带着凉意,吹得干秃的树枝呼呼作响。
母亲看着父亲把行李放好后,又深情地注视我,嘴里念叨着:“到学校,多穿些衣服,好好吃饭……”听着她的唠叨,我一面敷衍地应答,一面瞧着大巴车的状况,终于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我快速甩开母亲握住我衣袖的手,转身便上车。
车内充满着嘈杂的人声,司机说还得等客满再发车。我没多想,戴上耳机,把自己与这个世界相隔离。
不知闭目休息了多久,车的发动机再次响起。透过后视镜,我有些惊异地发现,在寒风中,在只残留几片黄叶的树边,冻红的脸,凌乱的头发,是我的母亲。她从始至终站在那里,在那里注视着我。 那一刻,我本该推那窗冲下车,给她一个拥抱,或者回过头,推开窗,大声告诉她:自己会好好的。
但幼雅而倔强的心,让我做出最冷漠的反应:那一刻,我闭上了眼,那一刻,我没有回头。
如今想来,这样的反应让苦苦等候的母亲该有多寒心?再次翻开龙应台的书,我标记下这句话:“所谓父母母子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后一句,我想改作:当父母立在小路的那一端,看着我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前,我们要回过头微笑地告诉他们:不必送,您放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