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曾明在返城的路上,跟胡姣谈及了,无偿支助唐平投资股市的事情,整个过程都彰显了曾明的大度和无私。
当曾明提及一年后,唐平把准备在家乡盖新房的事情告诉他时,胡姣笑了,曾明也笑了。
胡姣看到曾明笑而不语,便连忙追问:先生,我想知道你当初听到,平哥想盖新房时的第一感觉。
曾明没有直接回答,便笑着说:夫人,《史记·项羽本纪传》中曰:“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
说的是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以窥天下,可他却因为思念家乡,急于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确切地说是“衣锦夜行”。
含义是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对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而深觉遗憾。
深层次的含义就是:暗指项羽自身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目光短浅,只想着在家乡的人面前炫耀。
曾明此话一出,胡姣也迅速地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任何人一旦有所建树,不管是当官,还是发财,都免不了有一些光宗耀祖的想法和行为。
这大抵是人性的弱点,也可以说是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普遍现象。
胡姣浅浅一笑:先生,你该不会听了平哥想在家乡盖新房的想法后,笑话了他吧?
曾明立马说:夫人,怎么会呢?
平哥之前的老屋我是去过的,父母、弟妹和他自己,一家五口人都蜗居,在四间土砖和泥砖混合砌成的瓦房里。
平哥说在家乡要盖新房,这个想法很正常。
我只是在听了平哥说,要在家乡(村里)砌一栋8层楼(一层是门面、上面是7层住房,楼顶带平台)的房屋时,我确实在心里觉得欲笑不得。
幸亏是平哥给我打的是电话,要不然他肯定会察觉到我内心的暗自发笑。
我之所以内心觉得好笑,依旧是觉得平哥此举,没有摆脱普通人的人性弱点,还是拘泥于衣锦还乡的俗习,甚至是还有不顾实际,纯粹炫耀的意味在其中了。
先生,所以你当时只是针对,平哥新房的基本设计做出了全盘否定?胡姣笑了。
夫人,你说对了!我不可能直接在电话里,指出平哥的俗习和炫耀之意吧?
曾明笑了笑继续说道:于是我就笑话平哥是不是打算安装电梯?
可平哥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甚至还认为自己和弟妹很年轻,爬爬楼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我又问平哥,年迈的父母呢?或者说自己,连同弟妹也年纪大了以后呢?
平哥当时就愣住了。
我继续问平哥,8层楼房砌好后,门面和楼层如何分配呢?
平哥也愣了半晌。
谁住在7楼8楼都可能觉得很麻烦,也会不情愿,其实住5楼6楼的感觉也是如此。
我继续问平哥,你们一家五口人在一起时,就算穿短裤、打赤膊,或有些坏习惯、过于随意的行为,一家人也习以为常,见惯不怪。
但你、弟和妹都结婚以后,仍旧住在一栋楼里时,你们也会彼此在你爱人、你弟媳、你妹夫面前,还会这样随意、摆烂、慵躺吗?
说白了,一不小心,隐私都会暴露,尴尬也随时存在。
曾明说到这里时,胡姣也扑哧一笑,很显然曾明所描述的情形,谁都有可能忍受不了。
曾明继续说,我当时对平哥讲,既然你有心帮父母、弟妹,但住在同一栋楼,他们都不会有太大的归属感,因为同住一栋楼,真正的主人只是你,而不是他们。
平哥一阵细想,道理再明显不过。
于是平哥就赞同了我建议,分别给父母、弟弟、妹妹盖一栋新房,做好统一的预算,样式可以由他们自行选择。
并且给弟妹附带了“约法三章”。
别小看了这个“约法三章”,可由平哥当着父母的面说出来,又带着一栋新房的巨大物质约束和激励,其作用是不言而喻。
先生,你是说,你并没有建议平哥也为自己建一栋新房?
这是肯定的,平哥的工作和家都在蓉城市,到各地去考察、调研和指导动、植物种养也只是短时间,几乎回家乡的机会少之又少。
就算逢年过节,平哥回到家乡,临时住父母家,还是弟妹家,谁又不欢迎呢?
其实给年迈的父母盖新房,不仅仅是孝心,也是留给自己的一份念想。
胡姣很有感触地点了点头,想想自己当初倾囊而出,帮父亲胡杰盖了现在的二层半楼房。
而父亲呢,在随后的几年里,每周都到安宁县去卖蔬菜,把得来的钱,又反过来支持自己,在蓉城市买房后的按揭货款。
胡姣随即说道:先生,我明白了!“能共苦是常情,能同甘才是智慧”,你这样去帮助平哥,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曾明又说道:夫人,你说的还是自家亲人相处的艺术。
从外部来讲,下里巴人最缺的是一种心态和见识。
如果平哥在家乡太过招摇,恐怕也会带来嫉妒和闲言碎语,这对平哥,以及他们一家都不是什么好事。
盖一栋那么高的楼,显然太过招摇,而且还不实用,也不符合人性相处的潜规则,所以分而建之,选而建之,从大同,彰个性,反而更显品味。
曾明的知行合一,特别有针对性的建议,不就是唐平口中所言,他最钦佩曾明的“务实”精神,在这些方面的体现吗?
胡姣忍不住偷喵了一下身边开车的曾明,似乎也怕影响他开车似的,于是便不再言语,静静地靠在副驾上闭目沉思……
精彩待续……
亿万人中遇见君,缘份二字妙难挡。
贵手沾福轻摩娑,点赞关注加收藏。
(文系原创,盗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