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占了全文的1/10,这部分不是太好。对祥子来历,心理活动或者旁白太多,几乎没有对话,看的累且无趣,情节没有推进,全是描写。
直到祥子开始拉车,再被抓走,又牵着骆驼逃出来,小说开始变得吸引人了。人物也活了。尤其是三匹骆驼卖了35现洋到底亏没亏,老舍对这个事的反复渲染,把祥子,刘四爷,周边人的生活状态和人性,品行,交代的淋漓尽致。每个人的话,都特别符合人物身份,在这点上老舍确实很有功力。
祥子拉着骆驼在野外失魂落魄地东奔西撞,这里的写作好像是被莫言在写《天堂蒜薹之歌》里的高马,《酒国》里的丁沟儿借鉴了。
小说中虎妞诱惑祥子的那晚,老舍对星星和夜晚的描写,真的很棒,值得学习。又过了些时间,又多读了些内容,慢慢觉得虎妞有点可怜,深夜孤灯独守,美酒佳肴无伴,又老又丑怎么了,那就不配拥有爱情吗?不配被做为一个女人被男人疼爱吗?虽然她确实可能有点问题(比如说原本等的不是祥子),还是有可怜之处吧。批评别人总是很容易而且永远不会错,但体谅一个凡人却最难。
“曹先生必是孔圣人,假如祥子想不起来孔圣人是什么样子,那就必应当像曹先生”这句话,很像是后来金庸夸夏梦像西施的那一句啊。然后祥子很意外地把曹先生摔了。世间事就是这么奇怪,他没有摔到了最讨厌的杨太太,却把最尊敬的曹先生摔的够呛。最爱的人,却伤的最深,造化弄人吧?
"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说的好
祥子拉着曹先生,被侦缉队的人盯上。曹先生得罪的是一个小人,小人却自认救国救民愿望为己任,实在是讽刺。充分说明一个人要是没了人性,其它都是扯淡。
原来侦缉队员就是强拉祥子上西山的排长,连哄带吓夺走了祥子的所有积蓄。像张排长这种人,一旦品尝过祥子的懦弱,就会再次盯上他,反复撕咬。
再说说西山: 在茶馆里,在本部作品里都提到了西山。要活命,上西山。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隐喻,后来发现邪教在西山,这里的兵匪也在西山。很难说这是一个负面意象因为八路也在西山,就看作一个世外之地吧,各种人,有好有坏,都是当时主流社会的边缘人。“西方没有极乐”“到底有没有?”
关于虎妞的语言。很有特色,或六七字一句,或长短句错落开来,有节奏而且又韵味,而且京味十足,读者看时如果心里跟着念,一个虎妞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高!还可以与《繁花》做做对比,《繁花》那种类似四六的句子,立刻就显得呆板和刻意了。
祥子对买车拉车的执拗,让他错过了很多现实的“好机会”,如果说不愿意向刘四爷低头还算是令人赞赏的要强,那么后来虎妞提出的改行做管理人员或者买几辆车开始租车创业都是他应该尽力一试的好办法,太过执拗的祥子,就像心智不全。也有些人如此执拗似乎不懂人间烟火,但那些是革命者。
大杂院里的众人,穷苦的二强子,成了衬托着还不太穷苦的祥子夫妻的背景板。读起来真的是触目惊心,老舍写的这些底层人民是真的可怜,没吃没穿,卖儿卖女,在此处的人间连春风都成了可恨的东西。但是这里写小福子一家的各种描写和老舍的语言,有些煽情的痕迹,且拖慢了悲苦的节奏,不简练,不够浓烈。
看到了虎妞因难产而死,心里挺难过。这段和莫言在《蛙》中写王xx因难产而死不同,老舍的这段描写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是所有人都跟着遭罪,连那个霸道自私小市民的虎妞都因为这份痛苦而让人心生可怜,也对这些人的愚昧愚蠢可怜而感到深深的无力。虎妞死后,祥子似乎不是很悲痛,又似乎是得到了解脱。虽然能够明白他的心理,但不能接受,有点冷血。虎妞也只是个普通的女人,即便伤害过祥子,也不该在死时还被如此对待。人人生于温暖,也应归于温暖。
意识到一点: 祥子,虎妞,甚至刘四爷这三个主角都是在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谁也不肯妥协,本来能够幸福的一家人,最终却形成如此人间惨剧,太可悲,任性这么重要吗?也许是自私吧。
第一次是从拉着价值一百的洋车,到被绑走做军中奴隶,祥子想着的只能是先保命。又因牵走三头骆驼迎来些许希望。第二次是被张排长恐吓交出卖骆驼钱,再次只能选择保命,然后又回到了原点。第三次是娶了虎妞后,虎妞难产,祥子把所有的钱拿去请神棍。为了保住虎妞的命,人财两空。
看到神棍和大杂院这里,越来越痛恨余华的《活着》,大众拿着这本书宣扬活着的不易。潜台词就是既然活着如此不易,为了活着就做什么都可以。比如神棍,比如张排长,谁活着又总是容易呢?因此降低道德标准不可取。
祥子离开大杂院,在包月人家又受到诱惑。但这次诱惑和虎妞那次不同,一半来自祥子自己的内心。之后,祥子彻底放弃了要强,泯然车夫众人矣。所以,这个小说基本上写的是一个人消失的过程,个性磨灭,变成众人一员。也是一个人的自尊自爱逐渐消失的过程。也许环境社会有一定责任,但我认为祥子自己性格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当然不必过于责怪祥子,我们又能比他强多少呢?车子房子票子,老婆孩子位子,我们真的有什么真正的追求吗?
祥子因为偶遇刘四爷,突然想起了要强的那个自己,于是找回到曹先生府上,也重新获得了一份希望。但造化弄人的是,他没能找到小福子,却遇到了已经更落魄的老车夫。老车夫发的牢骚让他重新跌回谷底。其实这里有一个所有人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好人一定有好报吗? 传统文化里把好报放在了未来,“时候未到”,再不行,就放在来世。有一点忽悠的意味儿,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做好事?孔子的答案是“君子固穷”,君子本来就难做,本来就没好处,行善是人类的义务,并不是一种奖励。
最后祥子沦为了红白喜事上帮忙凑数的人。
最后一章有点败笔,老舍可能是想要写一个交代,后记一样的结尾,但我觉得没必要,包括他和阮明的互相伤害,特别突兀。甚至之前的曹太太勾引,就有点突兀,祥子的人设转变太快了,让人不好理解。
评论说老舍的这种京味不是日积月累的文学功底,而是他本人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我很认可。《骆驼祥子》写一个人,《茶馆》写一群人,《正红旗下》写自己家人。写的都很好,我个人最喜欢《正红旗下》,我认为水平最高的是《茶馆》。其它作品,暂时先不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