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7年教学经验的陈少华老师在2年时间研发4套STEAM教程。
这大概是我见过的国内第一位能独立研发出STEAM课程的老师,要知道STEAM课程的研发可不容易,STEAM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旨在打破学科疆域,通过对学科素养的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光是跨学科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就相当高。目前国内很少有老师能够研发出完整的STEAM课程体系并实施开展的,那么陈老师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http://study.163.com/course/courseLearn.htm?courseId=1005227049#/learn/audio?lessonId=1052115105&courseId=1005227049
·STEAM教育到底是个啥
陈老师自主研发的STEAM课程全称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机器人课程:《物联网+STEAM未来教育》。
大家肯定对这门课程的名称感到非常陌生。
《物联网+STEAM未来教育》到底是啥?
物联网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传输。
而未来教育则是陈老师心中向往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STEAM教育大家都知道,包含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17732/5dc66a472f65f4ae.jpeg)
STEAM教育就是多学科的有机融合,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重实践。它需要同学们掌握跨学科整合能力,全面发展。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仅仅依靠某一种能力的实现,而是需要借于多种能力之间,比如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建造过程中,不但需要科学技术,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产品功能,还需要好看的外观,也就是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才能。
所以单一技能的运用已经无法支撑未来人才的发展,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
陈老师正是基于对孩子们未来能力的培养,而决心走上自主研发STEAM课程的道路。
·自主研发课程如何开展?
既然下定决心要自主研发课程,那么如何开始呢?
首先要确认了目标,只有明确目标:STEAM课程能使孩子们获得什么能力提升,课程建设才能顺利开展。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17732/b6b005183bf2c4c4.jpeg)
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学习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即无法发挥生活价值。
陈老师在查阅了大量书籍和资料后,自己总结了孩子们从STEAM教育中获得的七个方面能力目标。
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最基础的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
改善独生子女个性化缺陷,使孩子以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
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跨文化和地域的理解能力
将学科知识能够运用时间到生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
职业规划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物联网最新科技能力
最后是顶层的精英人士能力:
创造发明能力
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STEAM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
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让学习成为一件好玩的事
陈老师研发这门课程的初衷就是想让学习成为一件好玩的事。只有孩子们乐意学习,主动学习,才能自主学到知识,激发兴趣和梦想。
所以陈老师所有的课程素材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于是陈老师还自己动手组建了两间标准的未来教室、一间智慧农业实验和两间创客空间。
目的是配合不同的教材还会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孩子们在玩耍中不断学习,不断激发兴趣,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17732/5fbdd7491280ad0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17732/02e3b2713b4a5d0b.jpeg)
有了硬件设备,那怎么给同学们上课呢?
经过反复的课程实验,陈老师还总结了“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多学科知识铺垫
电子模块搭建
产品设计与制作
作品分享与演讲
这个教学模式主要为了使孩子们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做实验,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来搭建电子模块,通过对产品的设计与制作锻炼思维能力,最后形成总结、分析、分享、演讲等多维度的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17732/16c5b0866f3efd11.jpeg)
孩子们在完成动手实验后的作业分享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让孩子们自己介绍一个作品是很难的,因为孩子们的总结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如果有一个模式来统一指导孩子们是不是会容易很多呢?
陈老师通过对“5W+1H”分析法的研究,将这套思考方式融入到孩子们的分享演讲环节,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5W+1H,即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re(哪里)、When(什么时候)和How(怎么做)这六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孩子们在需要在分享演讲中分别需要表达清楚:
Who演讲的团队名称是什么,成员有哪些?
What团队做的作品名称是什么?
Why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作品?
Where这个作品可以在哪里使用?
When这个作品在什么样的情况或时机使用?
How怎么用或怎么操作?
如果把这6个方面表达清楚了作品也就讲清楚了。这个演讲模式只是以5W+1H为提纲,并不是一定要死搬硬套,也可以灵活运用,演讲的方式也并不一定是很直白地介绍,也可以融入一定的情景或故事情节来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