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中的“朋”,有的书注为“志同道合的人”,恐不妥。
《礼记》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汉郑玄注《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时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由此可见,至少在汉或者汉以前“朋”、“友”是两个词。在明清之前的古诗文中“朋”和“友”往往也是单独用的,如我们所学过的《世说新语·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友都是独用。也许有人会说《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就是合用了吗?不,虽然它们合用了,但却做两个词来讲。
志同道合的人即同志,那时称为“友”。友,造字本义为:两人结交,协力互助。《説文解字》说:“友,同志爲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如《诗经》:“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而“朋”为同门,相当于如今同学同行。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译为:有同门从远方来,难道不快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