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中的语言美

作者: 山水凡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0-10 07:04 被阅读0次

    ——《散文课》学习笔记之九(第七讲  发明中的语言美)

    在前几讲的课程中,曾有一个结论,即: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尚未被命名的情感。那些尚未被命名的情感来自作家强烈的心灵体验,是真实存在的,并不能用有限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出来。

    常用词语有限,并不妨碍我们可以使用已有的词语去寻找它,无限地接近它,甚至可以用方言、用外来语借力摹写它。

    在这探索的过程当中,即便这中间并不存在所谓“虚构”,亦有新的世界被真真实实地创造了出来。这种创造,是现代散文的精神劳动所“发明”的成果。

    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提到作家身上的四大写作动机,第一条就是“自我表现的欲望”,有才华有个性的人决心要过自己的生活;

    第二条就是“唯美的思想与热情”,有些人写作是为了欣赏外部世界的美,或者欣赏词语和它们的正确组合的美。

    还有两条,一条是“历史方面的冲动”;一条是“政治上所作的努力”。这两条比较艰辛,是所谓的“完成自己”。而前两条动机和语言训练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是初学者可以着力学习的内容。

    余光中对于散文理论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具体提出了三点:现代散文要讲究弹性、密度与质料。

    所谓弹性,是把这种散文对于各种文体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于迅趋僵化。

    对此,郑明娳认为:在情境所须时,也不妨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主张文句适度的欧化,余光中不是第一人,朱光潜、郭绍虞都曾提过。

    余光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现代散文修辞观:“现代散文的语汇必须丰富”。他调度的,基本都是诗的中外经验。他所谓的语言弹性,就是打通古今中外,调节句子长短,充分运用汉语的音乐性和韵律。

    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的篇幅(或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就愈大。

    作者认为,语言的密度,也可理解为有效信息量的意思。

    诗人写散文有他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来自他们对词语本身的想象力和对于词语歧义的着迷。我们可以多从现代诗中汲取对词语的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去尝试发明新的语言。20世纪优秀诗人的译笔,通过白话文与欧化句式的不断磨合,发明了新的文学语言。

    朱光潜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中,对欧化语言和文言文语言的介入也提出了许多尖锐的看法。他喜欢老舍、鲁迅、沈从文的语言,看得到他们笔下的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等种种道理,虽然没有很显著的痕迹。

    他也批评了那当时“没有锤炼得好的欧化文”和“用几句不大新鲜的文言……非驴非马,和上下文不调和”的散文语言。

    不过,他所举出的范例,在我们当今的语言环境中,居然不算最次的。白话散文中的声音节奏和音乐之美,如今更少有人讲究。

    汉语之美,仍在被发明、被照亮的途中。热爱现代散文的朋友,完全可以在散文这一文体中,为母语做出新的贡献。

    本讲阅读参考书目(文章):

    1. 郑明娳《从余光中的散文理论看其作品》

    2.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3. 王小波《我的师承》

    4. 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明中的语言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mn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