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第二篇简书读之前,实在要给大家说一声抱歉。迟来许久,但终于要在重庆开春之前完成第二篇。春节前写的关于西村大院的文章本意其实是想随便写点随笔,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真的,不胜感激。学长说,一篇游记一定要在回来的第一周写完,那个时候对建筑的感受还没有冷却,所以啊,现在三月初春的风吹在我的脸上,我有点惶恐。或许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受已经不如在成都的时候,但是我依稀能通过我拍摄的几百张照片感受到在那几个建筑游走之间的瑟瑟寒意。就把它当成关于建筑的散文吧。小小而侃,不必当真。
关于这个庭院,其实一直颇有感触,不在于它所处的位置,也不在于住在里面的人,是这组庭院给我的一种凌然的气质,一种独立的品格。
小时候常常在家属大院的周围散布着一些规模相当的庭院,玩耍间,嬉戏间,也不时感受着庭院带给人的美感,那种美感是树木的高度刚好可以摘取一朵小花,石台的土地上有好多可以俯身摘取的小蚯蚓,更是廊腰缦回的空洞之间可以捉迷藏的珉珉快意,累了,就靠在二楼花柱旁的长椅上呼呼而睡......而后,及冠,庭院的给我带来的空间体验不仅仅局限于人的行为感受,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里面,竟坐落着这么几个别致静雅的小庭院,每一个都给人有一种独立的感受,空间和园林的和谐之美在建筑师的手中跃然纸上。相比于西村,这几个庭院的规模可以说是很小的,精致地体会庭院之间空间的关系,别有一番趣意。
从古人的庭院美说起
开篇的三首词,不知道在读的你有没有读出一番意境。三首都是描写庭院的诗词,同样都是述说庭院之美,可是,每一首词都是表达出来不一样的意境。第一首是一首闺怨诗,这首诗抒发宫殡失宠的幽怨,一二句写出宫人的寂寞和内心的愁怨,住着金屋,可见曾经宠幸,如今君王不再眷顾,因此终日以泪洗面。三四句的暮春的残败景象和环境的寂寥,渲染宫人心境的凄楚。第二首一二句写湖阴先生家庭院的干净、清幽,同时也有对湖阴先生情趣、人品的肯定。后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庭院外面田园的美景,既奇崛又自然,清新隽永,韵味深长。《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三首诗各有各的意境,可离不开的,仍是庭院。
古代中国,不同的庭院映照着诗人不同的心性,诗人借庭院之景,在一方庭院营造出的空灵、清远、静穆、深邃、幽僻之境里,林林总总的思绪此起彼伏,如同花开花落一般风淡云轻。
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读了之后,一种淡雅情怀,不觉油然而生,同时又觉得这种淡雅的装景之美,与诗人在文章上所表现出的庭院的设计,同样的引人入胜。中式庭院,中国人诗意的栖息之地,表现出古代诗人们对庭院的那份情有独钟。
再如《渚宫故事》上,造园的设计,更说得详细。 据云:“湘东王(即梁元帝)于子城中,造湘东苑,穿池构山,长数百丈,植莲蒲,缘岸杂以奇木,其上有通波阁,跨水为之。东有禊饮堂,堂后有隐士亭,亭北有正武堂,堂前有射堋、马埒,其西有乡射堂,堂前行堋,可得移动,东南有连理堂。„„北有映月亭、修竹堂、临水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潜行宛委二百余步,山上有阳云楼,极高峻,远近皆见。北有临风亭、明月楼,颜之推云:‘屡陪明月楼,并将军扈熙所造。’” 由上面的记载观之,当时造园的作法,有几点很值得我们的注意:一、其添景的建筑物,如楼观、塔宇,多聚以奇石。能配置适当,恰与天然之山水相仿佛,这非有艺术的手腕,何能到了“妙极山水”的境界呢。二、园中的规模宏大,宫馆相连,竟延亘至数里之大。而所搜集的动植物,都是些奇种异类。三、假山之下,筑有水池,上建亭阁,开后来造园的蓝本。四、在极高的地方,已经设置一楼台,不但可以瞭望全园的风景,而且远景,亦可收罗在眼前,这不能不佩服当时造园的人的匠心和他的眼光。
我们知道由周至于秦汉,是庭园的起蒙时期,社会思想,渐渐发达,人民的国家观念,一变而为家庭观念,从诗的方面去研究,当时的人就有爱惜庭园的意识了。《诗经》上说:“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又《古诗十九首》,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更可见当时的人在园陵上植树的好尚了。在散文方面,如班孟坚、司马相如、张平子、杨子云,诸人的文中所述果木珍禽,不一而足,庭园装饰,略可考见一班。以限于篇幅,兹不多赘。
兰溪庭-外柔内刚,一位睿智的老者
西城事-这本是一个位于博览中心西北处的一个群体性建筑院落,由八个中式现代庭院组成。兰溪庭是其中的一号院,由同济大学袁烽设计。该项目在空间组织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江南园林建筑的全新演绎,纵深方向居所与院落的多重组合布局表达了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层次性和多维性,而对山水意向的绵延起伏也由建筑屋顶的高低起伏和变化形象加以表达,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坡屋顶文化符号进行隐喻。
外表皮水墙的设计源于对水这一灵动自然意境的一次数字化转译,最终他们选择了青砖这一传统建筑材料和极为普遍的错缝砌筑来对其转化,但特殊的空缝砌筑模式实现了动态水流的视觉效果和厚重墙体轻盈通透效果的表达。“”设计的重点除了建筑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施工建造方式,现有的技术和施工条件不允许我们使用机械臂(Robot)这类数控加工设备来对不同错缝尺寸的砖进行精确的表达,所有的青砖砌筑都必须由工人手工操作完成,而且必须与苛刻的工期安排相符合。我们预先设计了5种青砖砖缝模板,通过对5种模板数值的排列归类实现砖隙的渐变效果,同时将砌筑模式加以概括。而实际建成的效果也印证了光影下砖的纹理所具有的水的流动感。这一数字化设计结合低技建造方式实现数字化建造效果的思路正是我们将数字技术与本土建造材料和建造模式的结合。”设计师袁烽说。
随着新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形式主义者不再需要为了纯净形式的抽象性而舍弃客体的结构与物理属性,新的数字技术以及依托数字技术而生的数字材料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物质性”与“形式性”的统一。数字材料与数字化建造技术通过相辅相成的发展实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表达范式。当新物质性,形式主义, 数字化建造, 数字材料 ,材料创新,这些关键词在当下这个时代共同出现时,我们不应仅仅考虑将其运用于摩天楼,商业中心等大体量建筑上,作为一名建筑师,更应该考虑其新兴技术材料与古朴中式韵味的结合,材料与新形式的运用,外部参数表现与内部中式梁柱相结合,才能做出更有情怀的庭院和更有人情味的建筑来。
醉墨堂-无边界的草书墨香,一位年轻潇洒的醉客
不同于一号院,在我的眼中,醉墨堂更似一位漂流到成都的墨香醉客,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刘珩设计师谈到建筑设计概念来源于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惟见神采,不见字形”—— 形与影通过“水”的媒介穿越整个设计的过程中:“草书”般写意的空间和形态,飘逸的大屋顶倒影在墨池上。方案设想院子的地块原来是规整的四边形,里面布置了传统的四进建筑院落空间。外界挤压,地块发生倾斜,院落因此发生变形,通过“水池”形成自由而流动的形态与地块取得呼应。然而,建筑功能仍然保持着规整的空间形态。动态的院落和流动的走廊空间与“草书”般的大屋顶形成极富写意的“醉墨堂”。对这个庭院本身而言,行云流水的结构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在设计之初就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被考虑,并且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共同营造飘逸浪漫的空间和场所。
毋庸置疑,西城事是园区最独特、最重要的建筑群体。设计上这位女建筑师力求展现庭院的错落之感,强调内部时间、空间、质感的体验。刘珩在两个大的进深院落中创造了一条独特的参观流线,每个院落通过不同的水景效果渲染出不同的氛围,从而形成丰富而震撼的精神体验。
在理念上,强调“化整为零”的原则,挖掘和激发空间的潜力与活力,强势方式的介入,使其特质最大化,实现建筑空间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层次性。新的公共空间在周围的夹缝中不经意地衍生出来。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这样谈到。当我们穿行于上下梯步带来的错落空间时,忽而出现的长方形和三角形坡道,下沉在下一个转角处的凹陷水池,转折在水池后面的半遮蔽空间,相比于醉墨堂内部沉稳的中式风格,醉墨堂可以说是更外令人惊喜了。饮一壶酒,你一定会醉在转折的空间高低庭院中找不到出口,但它却又那么自然地和外部草坪相结合,独立于陶然之中。把庭院这样的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变成特别有新意、市民和公众都能接受的休闲公共空间,同样是建筑师的责任之一。
模糊的边界,城市性,时间性,在地性……其实建筑师现在面临的挑战比任何时代都要多,有时不得不去跨界,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刘珩希望能回归到文艺复兴时期,像米开朗基罗一样拥有全方位和跨界的知识建构起来的大脑。她希望把建筑师的知识重构作为开放性的结论。建筑如人,人如建筑,到底是选择轻还是重,就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答案已经非常明显。
庭院是一个物质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空间。在西城事群建筑中一系列敞、闭相间的空间,通过过厅、甬道、回廊将其连接,组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品格的庭院,不滥用手法来求媚于庸俗的建筑美,符合视觉艺术规律,一个个富有变化而具有内在统一感的空间序列,使徜徉在其中的人,可以感受到建筑空间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使建筑空间具有了艺术品味与趣味,这些充分展示出西城事这几个庭院之间与园林,与人的行为感官相结合的完美体验,在不同的材料,质感,远近之间,巡回酝酿出每一个单体庭院的独立品格。
你说帘外海棠,锦屏鸳鸯;后来庭院春深,咫尺画堂。
你说笛声如诉,费尽思量;后来庭烟尚绿,人影茫茫。
你说可人如玉,与子偕臧;后来长亭远望,夜色微凉。
你说良辰美景,刹那光芒;后来玉殒琼碎,疏影横窗。
你说高山流水,客答春江;后来章台游冶,系马垂杨。
你说锦瑟韶光,华灯幢幢;后来荼靡开至,青苔满墙。
最后还是用一首诗来结尾吧。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王缙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