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对显,寂对喧,柳岸对桃源。
莺朋对燕友,早暮对寒暄。 -
鱼跃沼,鹤乘轩,醉胆对吟魂。
轻尘生范甑,积雪拥袁门。
-
缕缕轻烟芳草渡,
丝丝微雨杏花村。 -
诣阙
王通,献《太平》十二策;
出关老子,著《道德》五千言。
寒暄:冷暖,也指年岁。嘘寒问暖,现常简代宾主见面的问候应酬话。
鱼跃沼:《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沼,於牣([rèn],满)鱼跃。
鹤乘轩:《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后以“鹤轩”借指得到的禄位。
轩,一种曲辕有幡的车,按礼制只能由卿大夫或诸侯夫人乘坐,也泛指高大漂亮的车子。
醉胆:喝醉酒后的胆量。
吟魂:诗人的灵魂、梦魂;诗情,诗思。
宋蒋捷《探芳信·菊》:料应陶令吟魂在,凝此秋香妙。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消磨醉眼,倚青天万叠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烟水。
轻尘生范甑:甑,古代蒸饭的瓦器。《后汉书·独行传·范冉》载,东汉桓帝时,范冉(又作范丹,字史云)因牵连反对宦官的事件,为避祸逃出京城,以卖卜为生,家中屡屡断粮,蒸饭的甑中都落满了灰尘,但他安之若素,不把苦难放在心上。当时人称赞:“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桓帝时,范冉被任为莱芜长,遭母丧,未到职)”。
积雪拥袁门:袁安,宇邵公,汝南汝阳人,东汉名士,主身严谨正直,为州里所敬重。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载:有一次洛阳下大雪,深达丈余。洛阳县令晨出巡视灾民,看见别人家都有人出门求食的脚印,只有袁安家门口无脚印。洛阳县令以为袁安已经冻死,推开门一看,见袁安冻得僵直地躺在床上,问他何以不出门求食,袁安答道:大雪天别人都粮食困难,不应当再去麻烦人家。
诣阙\color{red}{[què]}王通,献《太平》十二策:王通,隋人,唐代诗人王勃的祖父。据杜淹《文中子世家》载,王通“西游长安,见隋文帝”,献《太平策》十二策,以古论今,推崇用道德统一天下,“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诣:往、到。
阙:古代宫殿两旁供瞭望的楼,后用以代指宫殿、皇宫。
出关老子,著《道德》五千言:老子,春秋战国时楚苦县人,名李耳,字聃,故又叫李聃、老聃。据说他西出函谷关,为关尹(官名)喜著《道德经》(即《老子》),全文共五千字,此书后成为道家的经典。
言,此处是“字”的意思。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