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我们最熟悉的雍正朝武将之一,他的人生经历的确很传奇——46岁平定青海,达到人生顶峰,可过了不到两年,他就被雍正帝以92条大罪赐死。
那么,年羹尧的一生到底都经历了什么呢?
年羹尧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家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
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是进士出身,官至和州知州;他的父亲年遐龄是笔帖式注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湖广巡抚。年羹尧的父祖两代人都是通过读书、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不仅学问好,官场经验也丰富。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年羹尧也开启了自己的读书、科考之路。
年羹尧自幼开始读书,21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年羹尧如此的科举成绩,放在康熙朝而言,绝对称得上读书的天才。因为,在那时,哪怕是以博闻强记著称的张廷玉,也直到29岁才考中了进士,获得功名时的年纪比年羹尧获得功名时大了整整7岁。
因此,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22岁便中进士的年羹尧,可以说是当时官场中相当闪耀的一位青年才俊。而年羹尧的优秀,也很快就吸引了当时朝中一位重臣的关注,这个人就是前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任内大臣的纳兰明珠。
明珠当时一眼就相中了年羹尧,还把年羹尧招为自己的孙女婿,明珠也就这样成了年羹尧的太岳丈。这里还要再多说一句,年羹尧娶了明珠的孙女,这个孙女的父亲也很有名,他就是康熙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没错,那位写出过金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的纳兰性德,其实是年羹尧的岳父。
如此来看,初入官场的年羹尧,他拿到了梦幻般的开局:父亲年遐龄官居湖广巡抚,是一方封疆大吏:他的姻亲家族,又是赫赫有名的明珠家族;更关键的是,年羹尧自己不但科举成绩优秀,而且做事还勤勉扎实,他深得康熙喜爱,屡屡受到破格提拔,升官就跟坐火箭一样,这在年羹尧的履历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年羹尧的履历:
22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25岁通过考试,升任翰林院检讨;
30岁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31岁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刚过了而立之年的年羹尧,俨然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而就在年羹尧就任礼部侍郎的同一年,他还代表中央出使了朝鲜,又因为在外交事务中展示出了不俗的能力,在回京后不久,他就被康熙外派到四川任巡抚,负责整顿当地民政,成了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如此优秀的年羹尧接下来出现的三个问题,则让雍正真正对他起了杀心。
第一,政治站队出问题。雍正上台后,他把夺嫡时的政敌老九允糖打发到了年羹尧的帐下从军,这原本是想让年羹尧监视允糖,可年羹尧考虑到自己和允糖之间毕竟还有一层姻亲关系,而允糖又是个政治上的失败王爷,所以年羹尧就没把这项监视的任务当回事。
年羹尧非但没按时向雍正汇报允糖在西北的动态,反而放任允糖在当地做起了买卖,且允糖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发展起来后,当地人还赞扬允糖是“贤王”。最终,因为年羹尧的不在意,愣是气得雍正又派了个人去重新看管允糖。
第二,班子团结出问题。年羹尧在取得军事胜利后,曾向雍正举荐了大量官员。这里面有合理的、立下军功的将士,但也有不合理的、花钱贿赂年羹尧的官员,年羹尧则照单全收,而处于君臣蜜月期的雍正也是照单全准。但时任吏部尚书的隆科多就受不了了——一来,这违背了吏部的正常运转,隆科多相当于被年羹尧架空分权了;二来,年羹尧举荐的人也确实太多。因此,二人的矛盾也越积越深。
第三,自我定位出问题。年羹尧得胜还朝回到京城时,实在太忘乎所以了。巡抚见了要下跪,王公见了要问好,他甚至不下马。按年羹尧的说法,这是上任“大将军王”的惯例。可你的上任是谁啊?人家老十四那是皇子!最关键的是,别人越捧,年羹尧越飘,他不但炫耀功绩,还插手中央各方事务。一时间谣言满天飞,说年羹尧就是“隐形皇帝”,他想干什么皇上都得准奏。这话还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雍正还得专门出来,当着年羹尧和文武百官的面去辟谣。
于是,一场三步走的“倒年”活动就此开始:
第一步,放风。先逐渐放风,表达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告诉大家年羹尧即将失宠。再私下通过密折诱导各省的官员参奏年羹尧。
第二步,罗织。雍正开始正式地公开表达对年羹尧的不满,闻风而来的大臣就特别“懂事”,纷纷上奏弹劾年羹尧。
第三步,换人。雍正秘密策反了年羹尧手下的大将岳钟琪,架空年羹尧,随后一道圣旨就让年羹尧去当杭州将军。接着便把年羹尧的官职、爵位,从一等公一步步削到庶民。之后将年羹尧锁拿进京,以92条大罪赐年羹尧自尽。雍正三年末(1726年初),年羹尧被赐死,时年47岁。
再来看看张廷玉的人生:
张廷玉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他父亲张英不但是当时的文华殿大学士,而且曾被康熙指定为皇四子胤祺的汉学老师。因此,张廷玉从小耳濡目染,他所接受的教育,其实都是皇家水平的。此外,张廷玉自己的科举之路,也可以说非常顺利。
张廷玉16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29岁中进士。康熙三十九年(1700),29岁的张廷玉在考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的日子里,与周围人都钻研四书五经不同,张廷玉对满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研究清书,几忘寝食。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翰林院散馆考试时,张廷玉凭借着自己御试满文“一等第一”的成绩,升任翰林院检讨。一个汉人,考了满文考试的“一等第一”,张廷玉的学习能力可见一斑。并且,张廷玉也因此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
仅仅一年后,康熙四十三年(1704),张廷玉就被安排去南书房值班,这里是康熙朝的决策中心;同年,他还兼任了康熙的日讲起居注官,负责服侍康熙并记录康熙的日常言行。都是康熙钦点的。康熙能看中张廷玉这个翰林院小官,极可能是因为以下两点:一是因为张廷玉苦学满文,这会让身为满族皇帝的康熙有极大的好感;二则是因为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康熙朝始终以老成持重著称,很受康熙器重。两点叠加,才让年纪轻轻的
张廷玉早早进入南书房,常伴御前。
张廷玉的为官风格虽然在大体上和他的父亲张英如出一辙,始终秉承着谨小慎微的原则。
在康熙驾崩后的第二个月,51岁的张廷玉就被雍正委派了两个官职;
一、礼部尚书;二、《圣祖仁皇帝实录》副总裁官。也许有人会觉得礼部尚书是从一品、正部级官位,显然是更重要的,但其实,后者这编纂《圣祖仁皇帝实录》的官职才是关键所在。
因为,康熙作为清朝政权的实际巩固者与版图的实际确立者,与清朝历代君主的实录册相比,《圣祖仁皇帝实录》的内容实在是太简洁了,而且对比原始档案,《圣祖仁皇帝实录》明显有着非常多的删改痕迹。目前学界几乎公认,这多半是雍正授意的,为了掩盖“九子夺嫡”的部分真相,从而对政敌的负面评价添油加醋,对自己的阵营则尽量维护。
于是,在雍正朝的前6年,张廷玉的工作履历看起来很有意思。他几乎主管过清廷所有的核心部门;雍正元年(1723),52岁的张廷玉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监察全国各省和在京百官;同年,又改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任户部尚书,握住了全国的钱袋子;雍正三年(1725)升大学士;雍正六年(1728)兼任吏部尚书,这一年,张廷玉57岁,说他一句“门生故吏遍布朝堂”,毫不夸张。但雍正始终很放心,因为张廷玉他既不结党,也不营私。
张廷玉除了用清廉自守换得了雍正的绝对信任之外,他也靠自己的勤政和付出,成了雍正离不开的“贴身秘书”。根据《清史列传·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一·张廷玉》的记载,雍正的口谕需要张廷玉拟旨时,后者使“述旨信无二,万言顷刻成”,简直如语音输入一般又准确又快。
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地服侍了雍正半辈子,几乎所有事上都和雍正坚定地站在一起的张廷玉,也换来了他的巨大回报。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驾崩前留下了遗旨,着张廷玉配享太庙。
在清朝,这对一个汉臣而言,是无上的光荣,这意味着此后历任清朝皇帝祭祀祖先时,还要一起拜一拜张廷玉。
可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临终前的好意,却让张廷玉在晚年备受折磨。
乾隆十三年(1748),77岁的张廷玉提出要告老还乡,临走却老糊涂了,非要乾隆给他写个字据,承诺哪怕自己告老还乡了,在他死后也仍然能配享太庙。
乾隆大怒,你要我偏不给,直到后来张廷玉死后才念起旧恩,恢复了配享太庙的待遇,以表示自己对雍正遗诏的尊重。只是,此时的张廷玉,他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而张廷玉的晚年,则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的。
年羹尧这一辈子,活到47岁,风光了几十年,最后一年突然陨落,但仍是相当充满传奇性的。
张廷玉清廉自守,勤俭节约一辈子,虽然有点小遗憾,但是也算安享晚年了。
如果我们的生命中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一边是像张廷玉平平安安,一无所有地度过漫长人生,一边是像年羹尧一样大起大落,享尽了荣华富贵,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