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我们今天读这一段呢,应该有个体会,就是要把人往好的方向带,不要把人往坏的方面推。你说他是某地人,就一棍子打死把他否了,这不公平。你尊重他,鼓励他,他可能就学好了。还有,我们平时和别人有矛盾,往往都是互相否定,互相把对方往坏里说,往更坏推,相互就越来越坏。我们若能始终保持善意,对方的恶意也会慢慢消退,也善报给你。
以善待人,人也以善待你。
这一段可以变成一个故事。互乡这个地方民风不好。有个当地的年轻人来求教孔子,孔子接待了他。孔子的学生很奇怪。孔子说,别人要求进步,我们不能不管让别人退步吧。别人要求洁身自好,我们不能不让他吧。不要看过往和以后。只要今天来学习,我就要好好帮助。
有几个联想。给人打标签的问题。一个人,会被地域、学历、家庭等相关环境影响,会带上相应的标签,可是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就不能打标签。看人看事如果打上标签,就会带来偏见,就会失去善意。不管对方是什么过往,在保留底线的前提下,多一点善意会多一点很好的沟通效果,和谐气氛是沟通的前提。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关于向善向学的事情,定下心来,就要克服万难排除干扰坚持住。向高人请教,领进门,多修行。
关于教育帮助的事情。要乐于助人,多行善事,只要来,就知无不言,多多交流。
凡事按照规矩来,不要越过规矩,特立独行。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离人很远吗?我想要仁,它就来了!
道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在我们中间,并不是离我们很远,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人群,他追求的那东西肯定不是道!如果一个人很清高,不合群,不跟大家在一起,他说他在追求道,那他肯定是无道。
不放弃,做得一件是一件,做到一步巩固一步。勿忘勿助,持续改善。
只为自己争成色,莫与他人斗斤两。
对自己的内心要提醒,要真信真干。任何的怀疑,都是不坚定的表现,都会给自己带来堤防溃塌的可能。所以,对于任何一级组织,都要忠诚,都要信任,一级看一级,都向核心看齐。纯洁性是一样的,假如核心好比五百斤的金子,我就只有二两的金子,也要追求一样的纯度,一样的单位价值。
那么,当我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这件事,这种情况,如果是圣人——比如孔子——遇到,他会怎么处理,如果也不过和我的处理一样,那我在这件事上,就和孔子一样,就是圣人了!如此对一件件事,都用这种“圣人情境模拟法”来默戏,修身精进,成长就快了。
仁不远人,道不远人,每个人天生都懂,都会,关键是态度、意识和毅力,加一些儒家修身的心法,你会越修越投入的!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国司寇招呼孔子的弟子巫马期,向他一作揖,请他上前来,对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党,没有偏私。你的老师不是君子吗?他有没有偏私呢?那鲁昭公,娶了吴国同姓女子,叫她吴孟子。这都叫知礼的话,那还有什么人是不知礼的呢?”
巫马期回头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说:“哎呀!我真是幸运哪!我有错,就有人给我指出来!”
如此,善则归君,过则归己。既不为昭公掩过以误天下后世的价值标准,又不直接对外人批评国君,以失为臣之礼和国家尊严。圣人修养,一问一答之间,其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让人如同亲临!
其中的三个哑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