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看到这个书名,你会不会和我刚开始时一样,认为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问出好问题的书?
其实这是一本让我们通过提问,学会批判性思考的书。
这就正如这本书里提到的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如果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业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他就在忠于内心而非真相。
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索性就宣布它是真的。我们希望商品的标签简单易懂并且名副其实,所以买起东西来毫不犹豫,相信买到的商品百分百会印证标签上的文字。这样一来,我们要的是事实符合我们的信念,不愿让我们的信念与事实契合。
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这样的倾向,
就要不断地问自己:“我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还是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
为什么要学会提问?
因为那些想说服我们的人,并未做到光明磊落,他们所说的话至多不过是真假参半。
因为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得住。
因为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因为轻松而又简单地回答复杂问题的理想方式是不存在的。
因为我们要在对话的过程中披沙拣金,就需要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10个提问,让大脑不要偷懒走捷径
寻找论题——“这个人是在对什么事进行回应?”
寻找结论——“这个人在说服我们相信什么?”
寻找理由——“是否每条理由都能回答“为什么这个结论正确”这个问题。”
寻找关键词——“写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这些词语或短语是否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寻找价值观假设——“在这些理由中,写作者认为哪些价值观比另一些价值观更重要?”
寻找描述性假设——“在这些理由中,写作者认为现实情况是怎样的?”
寻找替代原因——“有没有替代原因?”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
寻找数据是否可靠——“具体的数字是什么?所占的比例什么?调查人群是否被限制?”
寻找专家是否可靠:“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专家?”
寻找被省略的信息:“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负面效果是什么?”
小心论证谬论,不要让它把你带偏
人身攻击型谬误:指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如他是个坏人,所以他说的不可信。
叙述谬误:把一个貌似可以用来做解释的故事,当做事实。(我看见过他偷东西,所以东西肯定是他拿的。)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你不吃苹果的话,也会不吃西瓜,会得不到任何维生素。)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即使有最严格的安保,小偷还是有办法,装了就是浪费钱。)
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美容专家说这个面膜好,那肯定好。(美容专家不代表对面膜专业))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她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妻子,离婚肯定是她老公的错)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观点。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在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你要么选择节食,要么选择健身)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以为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你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剩饭就是大手大脚爱浪费)
计划谬误:人们或者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有很多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很快就会完成)
粉饰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他一向是个靠谱的人,这次也没问题的)
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你为什么这么晚回家?你怎么总是喜欢管别人?)
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因果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共同原因谬误: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乙事件是由甲事件所引发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甲之后发生。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影响,这种错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总喜欢认为别人的行为来自其内部因素的作用(他们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环境的力量)。
小心我们的思维习惯
所谓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一个积极或消极特征,然后就把这一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所谓“确认偏误”,就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只把可以确认我们既有信念的证据当成可靠证据。这样一来,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就会导致弱势批判性思维。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一个更好的观点时,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我们抵制住了诱惑,没有死心塌地维护自己长期以来的信念。这样的思想转变应当被视为一种罕见力量的反映。”
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紧密相连。作为我们思维基础的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最新看到的那部分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