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一起床,我就玩了几局“跳一跳”,玩第三局的时候获得了384分的成绩,在当时的排行榜上是遥遥领先,获得这个分数之后我又玩了几局,试图超过384分,但是都没成功。我在刷分的同时也关注排行榜上的变化,有些人得了低分,之后一直是这个分数,很显然是弃坑了,也有的人分数一路上扬,大有迎头赶超我的势头。今天上午再玩“跳一跳”时,我发现已经有人突破300分了,达到了349分,我一看这个分数,心中不免一凛,第二名的分数比我这第一名的分数可就少35分了,我心想不能被超越,于是不停地刷分,玩了多少局我记不清,不过我玩“跳一跳”的时候节奏挺快,而且是从上午9点半一直玩到中午12点钟。其间有好几局的分数突破了300分,最高达到355分,但是始终无法突破384分。于是我心里不免产生疑问,384分是我跳出来吗?这个分数不仅对于很多人来说可望不可即,对我本人也是一样。
小白从0分跳到50分再突破100或许不难,这就好比从考试0分到考及格一样。但是想要得到更高的分数就不容易,分数越高,获得的难度越大,分数并非累积,一局游戏结束,分数清零,想要获得高分又得从零开始,所以到了高分阶段,哪怕是一两分的差距,也可能像横亘在眼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就现在的排行榜来说,我并不需要去超越别人,似乎也没多少必要担心其他人超越自己,其一,这款游戏看似简单易于操作,实际上玩起来费时费力,要获得一个高分,运气好的话,一两局就够了,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无数次的失败换来一次高分,而这样的高分又难以复制;其二,游戏得分排行每周一刷新,这意味着每到周一,上周的所有成绩被清零,大家又站到同一起跑线上,而这样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对于“跳一跳”这个游戏,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刷新自己的成绩,我知道跳跃时的技巧——在下水道井盖上停留一会儿加5分、在魔方上停留一会儿加10分、在徐记士多上停留一会儿加15分、在唱片上停留一会儿加30分,跳到物体的中心点加2分,连续跳到中心点,加的分数则以2分的公差等差递增。在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之后,我所要做的就是把握跳跃的节奏,一直在不断出现的各种物体上跳跃。可是知易行难,知道技巧又怎样,难道抱着某个领域的专业书籍熟读就能成为该领域的大师?诚然,人在某个领域深耕,久而久之,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但是能否更进一步成为大师则是未知数。我们门外汉看某个领域的专家,会觉得他们都很厉害,但是对于特定领域已成专家的人来说,本领域大师级别的人物才是大神,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非只言片语可以形容。换句话说,大师与专家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专家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人们常说勤能补拙,这应该是针对从普通人变成专家这个阶段而言的,从专家到大师,可就不是勤能补拙这么简单了。勤,并非所有的拙都能补。以前看过几期《最强大脑》,节目里的选手在我眼中几乎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中很多人厉害到超出我想象力所能及的范围。我自忖假如我穷其一生,研习他们的技艺,能否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水平?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不能。许多事情做起来是需要天赋的,对于节目中那些选手而言,或许他们只花了很短时间掌握他们拿手技艺的基本功,之后只需要不断地实践来强化技艺,而他们在强化技艺的过程中或许还有某些瓶颈需要突破。假如我来研习他们的技艺,或许我掌握技艺所需的基本功的耗时就难以计数,更别提突破强化技艺所遇到的瓶颈了。
玩“跳一跳”,或许我现在已经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厉害角色,就跟特定领域中的任何专家在门外汉眼中的形象一样。但我自己心里清楚,我现在达到的成绩不过刚刚入门了而已,而这个入门级已经成为我的瓶颈,我两天以来不知疲倦的刷分却始终难以超过384分就是明证,我想在游戏不改动的情况下,很长时间内,我的成绩难有寸进不会是稀罕事。不过,好在我在特定范围内属于“厉害角色”,我也只需要当好特定范围内的“厉害角色”就行了,当然,如果以后有相关比赛,赛事规定选手不借助任何外力来跳跃出最好的成绩,我一时头脑发热的话,也有可能去参加。古语有云“宁为鸡首,不甘牛后”,前文所提用这句古语形容正好合适。我不需要成为所有人中的厉害角色,只要在特定范围、特定圈子里成为厉害角色就足以满足我的生存需求、生活需求以及荣誉感的需求(或者说虚荣心的需求)了。这样做还有好处,即我有时间去学习并掌握其他的技艺、学问,成为一个通才。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即做一件事而放弃做另一件事所要付出的成本,埋头苦干,一心一意地专攻一个领域或许固然好,但如果没有无论成败都将为所从事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决心,那就不要固执,多涉及几个领域,在我看来,通才比看不清未来的专才,前途要光明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