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用看小朋友了,但下课后我还是和小朋友视频了一下,问她们要不要出去玩。
“要!要!我们要去玩!”这个欢呼雀跃,好像一秒都不能等。
“可是,外边风很大,我们应该怎么玩?玩什么呢?”我真的要考考这二个不到五岁的小女孩。
“我们可以穿上褂子,让风把我们吹得像皮球,可以滚着玩……”拿着西瓜球的豆豆,被自己的想法都得笑得停不下来。
“我们拉着手,就不会被风吹走了!”果果胆子有点小。
“我们可以把西瓜球扔到路上,风吹着它跑,我们可以在后面追……”豆豆是风一样的女子,跑得根本就停不下来。
然后,她们的妈妈说,“风太大了,别出去玩了吧!”
我什么也不说了,没办法,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不能指导别人。
我自己是老师,对于教育一直很关注,比如,我觉得德国的幼儿教育是非常特殊和值得学习的。
还记得在疫情之前,看到过一位德国导游,谈到德国的幼儿教育的文章。他说幼儿园几乎每天都带小孩子外出探险,就算留在园所里,孩子们也是在玩。他们深信,充分的自由玩乐可以打通孩子学习的任督二脉,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接受正规教育时,已经具备了全方位的学习基础。为了进一步培养且试探孩子们“玩”的能力,每周有一天定为“无玩具日”。当天,老师们会把所有的玩具收起来,没有乐高积木,没有电子游戏,没有小火车小汽车,也没有芭比娃娃。老师们会带领孩子们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玩” 新游戏。
我也一直认为,对孩子而言,除了学习生活自理,“玩”才是唯一的功课。通过玩,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培养兴趣,自主自动地吸收新的知识。
比如,在风里玩,可以知道风的方向,不同等级的风有什么样的现象,小区里不同植物在风里的表现如何,如何躲避风,风有哪些用处……
除了 “玩”之外,有一个重要指标,家长应该先做一些知识储备。我经常带孩子在小区里到处走,即使在这里住了十年,我还是会发现很多新鲜物种、各种奇异的现象和变化。
我和我家二个女儿,手机必备小程序就是识花,各色花花草草都要认识一下;时不时拍只鸟,想法识别一下;有时还会研究一下建筑方法,榫卯结构什么的;再研究一下物候变换,树木生长;地下车库里车的品牌比重、颜色比重、新能源汽车的占比……
大自然是一本多好的书,为啥很多孩子就被关在家里,手捧手机玩得爱不释手呢?因为没人和他们说,生活还有别的打开方式,比如,在身边的世界里“探险”。
我经常带这两个小侄女在小区探险,高高低低爬过,无水的河道崎岖的小径走过,消防通道跑过……甚至小区里地下车库上到地面的所有楼梯都走遍了。
我们研究过四季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各色的花儿、叶子上的小虫子、奇奇怪怪的果子,最爱桑椹、红枣,也摘过山楂、花椒、石榴……
我们抓过蝌蚪、蜗牛、蝴蝶、蜻蜓、毛毛虫,还见识过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虫子、鸟、蛾子。最害怕雨后的蚯蚓,那么细长又滑溜溜的……
我们有一次还数了小区的电三轮,数完,又来一遍,数了和我的小三轮同品牌的三轮有多少辆。这就是统计和分类吧,也是数学的启蒙吧。
即使,我家二个孩子都大了,但无论到哪里,她们依然还是兴致勃勃地发现寻找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然后搜索确定,再一起分享,一起大开眼界。要么写出来,要么画出来,要么学到。真的是无论乡村还是旅游景点,无论经过还是特意旅游,在哪里都是兴致勃勃的。
我觉得,保持对新生事物的热情,保持对身边和远方的浓厚兴趣,真的是活着的乐趣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