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在自由人生设计工作坊之后

写在自由人生设计工作坊之后

作者: PippinLee李品毅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19:26 被阅读0次
    Design Your Life

    在2019年初,接连的两个周末在上海与台北举办了一场自由人生设计工作坊,这个工作坊已经从2018年七月到计划要开,直到2019年才真正的去实践,拖延有半年左右,但这段时间的转变倒是让我对设计人生有了与书本『做自己的人生设计师Design Your Life』不同的看法,因此在举办工作坊前,决定在工作坊的前缀加上了“自由”两个字。

    自我怀疑

    在整个过程中,曾自我怀疑过,曾认为自己凭什么可以发起这样的工作坊呢?真的能帮助他人追寻自己喜欢的人生吗?广袤的人生路途上,我仅是一个仅历28个四季更迭的小毛头,我真的有资格告诉他人什么是自由人生吗?而我又有什么资格修改”Design Your Life”经过Stanford University粹炼的流程呢?而在报名的过程中,也有些小插曲,一方面让我停下脚步重新整理思绪,一方面也让我对自己的初衷更加清晰。有人问我,『能否让陷入混沌生活中的自己找到可以指引正确方向的人呢?』,这个问题是我在报名阶段遇到最印象深刻的问题,而这问题也显示了参加者的内心状态,此一特点也是我希望强调“自由”的重要性。

    提问这个问题的人,呈现的内心状态应是在洪流中寻觅浮木的载浮人,渴望找寻一丝可以攀附依赖的希望,这个状态是很危险的,想借由外在的活动找到生命中的似有似无的“正确答案”。生命中,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活动可以从渊薮中解救任何人,更没有权威与偶像可以令耽溺在苦痛中的人们产生质变。因此,我也告知对方,来这场工作坊,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任何救赎,只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与进入开放的场域来场自由对话。

    这次工作坊也在活动中参加者的状态改变之下,而让我的恐惧感一下子溢散了出来,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对不起参加者的时间、Design your life这本书籍,面对上海与台北分别都超过二十人的状态下,我的信念曾一度溃堤。

    设计人生前,先谈谈自由

    设计人生的流程,在网路上应该有不少文章有精辟的描绘了,因此也不特别在这里多加赘述,若未来再次开设的话,且有流程上的修改,再分享出来。那想跟大家谈谈我在这个工作坊主要加入的元素-自由。

    一开始先和大家玩了一场二十分钟左右的即兴游戏,让参加者感受一下自己内心面对非典型情境下自由的状态,顺便随参加者的缘分分了几个设计小组。结束分组后,便开始自由环节的问答与讨论了。首先,我先与参加者解释为什么要加上自由两个字,原因是我认为Design Your Life以及坊间很多分享设计人生、职涯等的流程中,忽略了问题的源头:内心。笔誊了再多完美的人生设计稿件,但是内心的藩篱却缺乏丝毫的解构,那纵使随着时间的滴漏飘移,如何美好的设计,都无法付诸行动。我认为,人生的关键困境不在外在,而是归于内心问题的范畴,也可以说是大脑的问题。

    接着,开始请参加者分享各自对自由的看法,上海与台北的参加者的看法有蛮大的相似性,一是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二是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有选择的能力,三是对自己是自律且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我认为以上三个特点,都是自由的模样之一。但我想要修改第一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陈述上,我认为修改成『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此我想分享一段克里希那穆提的言论,来说明想做与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差异。

    要弄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最难,要弄清楚,你必须非常深入的探索自己。这很不容易。你说你想当律师,你很努力的当上了律师。但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律师,你想画画。可是来不及了,你已经结婚,你有妻有子,你没有办法放弃你的工作、你的责任。你觉得很不快乐,挫折感很深。

    你怎样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你必须了解,你喜欢做什么和你想做什么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父亲是律师,或者你知道当了律师可以赚很多钱,所以你想当律师。这样,你就没有爱你做的事情,因为你的动机是要做事情来谋利、来出名。可是如果你爱一件事情,你是不会有动机的。

    把自己的心力完全地投入去发现你到底想在这一生中做些什么,是“你”想做什么,而不是这个社会、父母或是某些理想希望你做什么,你就会有信心去创造,去做你自己,你会拥有源源不绝的活力。如果反其道而行,你就在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耗尽了你的精力。

    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因此,我认为要明辨出自己想做的事情跟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前,要有办法能停下来仔细感受身边的事物、景色,只有当我们不被问题、烦恼、成见包围时,当只有我们停下脚步、内心安静时,我们才能真正的观察,我们才能对我们自身与周围感受敏锐,这也许是我们找到自由的一个关键。在此我在上海与台北场都举了一个例子,地铁进站的例子,当尖峰时刻,我们正通过地铁的闸口时,当我们忘记先将地铁票或是手机拿出来快速通过闸机时,我们的内心浮现了什么样的想法?

    惨了,我耽误到了后面好多人的上班时间,大家一定很不开心,在内心咒骂我,而我耽误了十秒钟,后面有十个人,这样就耽误了一百秒钟,我要赶快我要赶快。

    这样的小我声音总在内心中悄悄浮现,成见、烦恼围绕在我们脑中挥之不去,而这样的状态矇蔽了我们的观察之眼,我们惯于在生活中矇着头前进,自由自然而然与自己绝缘了。反之,我们拿着一样的成见对着在地铁闸机耽误时间的人们,而这样庸庸碌碌的环境,你我都是其一的推动者。但,当我们放慢节奏,不再攫着成见批判自己与他人,不疾不徐地拿起地铁卡或是手机,通过地铁闸机,这世界慢了下来,而生活往常,但脑中塑造出来的恐惧消失了。唯有放下成见、烦恼时,恐惧感消逝,我们才有了自由的轮廓。

    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

    而能开始停下来观察自身状态后,也能开始观察整个环境、社会、教育体制、父母不断加诸于我们身上的影响,于是,我们便有了迈向自由的可能。这样的观察需要有极专注的洞察,了解他们欲加之于我们身上的一切,然后做出自由的决定。但是,人们多半选择屈服,因为人们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人们的恐惧笼罩了自己,我们害怕得不到体面的工作、优渥的薪资、光鲜的头衔,怕我们不合乎人们的标准。而真实的自由,我认为正是一种清楚观察后还是有勇气付诸行动的状态,并非只是表现上看似为所欲为,也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

    通往自由的五部曲(观察、认识、接纳、爱自己、爱他人)

    观察、认识、接纳、爱自己、爱他人。首先要观察自己的所有起心动念,为什么自己想离开、想生气?深深地去探讨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反应;问完问题后,开始全然地认识自己,借由深刻的问题,毫无保留的认识自己;清楚认识自己后,最重要的一环,接纳自己,这一步往往是通往自由最大的坎,不能接纳自己的状态属完美主义是最让大家熟知的,因为外在成见、教条的灌输下,完美主义者无法接纳自己跟外在教条不符,因此对自我的批判往往最严厉,而要通往内心自由,完美主义是最大的障碍;接纳了自己后,便有力量爱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的善待自己,自我中心并不是错误与不好(在此不就字意上去讨论了,许多语词有习惯上的成见,是挺可惜的),爱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往往给自己更大的力量去拮抗传统教条与成见;而在一个人很爱自己的状态下,爱他人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内在爱的能量充沛的状态下,对周边的人的爱是可以达到无条件的输出,取代人们习惯的交易式的爱,摆脱恐惧驱动的交换价值。

    这五个步骤,你,身在哪个阶段?

    恐惧对自由的影响

    聊完自由五部曲,我们更深入的探讨到了恐惧,恐惧是阻碍我们通往自由的深层原因。人们都渴望得到安全感,期待他人称赞、肯定自己。若我们不喜欢的话,我们就不会喜欢将很多头衔加在自己的名字前面,这使我们肯定自己、产生价值感。

    那为何我们会因为头衔、肯定自己、生成外在价值时,变得不自由呢?那我们就要谈到教育与体制了。教育和体制有教我们要自由吗?还是反向的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与自由呢?我觉得教育的本质是教我们不去模仿他人,而充分地做内心的真实自己,不论我自己高矮胖瘦、什么才华,我都告诉自己要做自己。但是做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教育总告诉我们我们不听体制的话,我们就丝毫没有价值,是卑微的,认为自我价值感都来自于体制的赐予。若我们真的可以察觉到这件事情,那我们便开始蜕变了。因此自由并不存在于想把自己变成某人的人身上,也不存在刚好你碰巧想做的事情上面,更不是跟随体制与传统,而是在每个当下,你观察你自己是谁,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有所畏惧,并有勇气往前迈进。

    学习去探索自由,是我认为教育真实的意义。我们的父母、老师、体制,以及我们自己的欲望,都是要我们认同一些事物,才能得到快乐与安全感,但,是真的吗?这样的快乐持久吗?这样的安全感长久吗?而这些认同是不是都建立在父母、老师、体制灌输给我们的恐惧感呢?他们把自己特殊经验、接收到的恐惧、焦虑、迷信等概念沿袭到我们身上,我们接受这样的概念显得自然。很重要的一点是,告诉我们这些概念的人,真的体验过这些概念吗?还是也只是他们沿袭过去自己父母、老师、体制告诉自己的概念呢?

    孤独对自由的影响

    聊完由外向内产生的恐惧之后,再进一步谈到由内产生的孤独对自由造成的影响。一开始,问了参与者『习惯自己看电影或是吃饭吗?』,上海与台北大约都有一半的人举了手。而后又谈到了最多人感到不舒服与被挑战的议题,关于在工作中,我们展现了真实的自我,还是我们总是戴着面具?而在此问题举手的人,上海与台北都剩下了三分之一。为什么我们不敢在工作场合展现真实的自我呢? 这时候我们要再谈谈自由,自由并不仅止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是从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依赖。我们依赖计程车司机、厨师、服务生替我们服务,这个容易理解,但还有另一种依赖我们要去认识,才能获得自由,那就是我们总是依赖着别人给我们快乐,打从内在的依赖,这样使我们成了奴隶,而他人也利用这点控制了我们。我们害怕孤独,我们害怕被群体孤立,因此我们产生了很多依赖,依赖我们的父母、情人、丈夫妻子,我们忍受不了自己不一样而遭到的排挤,我们也忍受不了别人可以跟众人不一样,所以我们也排挤不一样的人,因此我们需要依赖他人。

    而我们也探讨到,是不是环境使我们无法做自己?可能是。但,也有个观点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是否也是环境的一分子?也共同塑造了环境的文化呢?当我们抱怨环境时,我们是不是也同时是这个文化的推动者呢?

    自由带来的危机

    听了自由五部曲、恐惧、孤独后,我们对自由的认识可能又多了一个角度,但是,我们去尝试自由时,是否也同时带来了令人恐惧的后果呢?我认为真实的危机在,我们渴望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是又放不下依赖,所以我们让自己陷入了危机之中,旧有教条还是依然可以伤害你。在接受今天关于对自由的讨论内容前,请先去观察自己,切勿全盘皆收,请质疑之!不假思索的将自由的概念变成自己的信仰时,同时自由可能也成了教条与成见了。

    人生观与工作观

    谈完上半场自由后,下半场开始谈起人生设计的流程,整个流程在书本中与网路文章有许多着墨,我还是与开头说的一样,就不多着墨了,未来预计一季度举办一次自由人生设计工作坊,欢迎大家亲自来体验碰撞,我也会持续迭代优化流程的。

    而这次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流程中提到、影响人生幸福感最大的就是人生观与工作观的契合度,若我们的工作观与人生观是重合的,我们生活的幸福感是丰盈的。但经过两场工作坊以及自己对周围人们的观察,两者契合的人是极少数的,纵使喜爱着自己的工作的人,也可能人生观与工作观是不契合的。这个观点提供给大家思考,有没有可能人生观与工作观达到契合呢?而这样的感觉是什么呢?而是不是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巨大落差,会导致我们拥有巨大的空洞感呢?

    上海场、台北场两者差异

    再来,想聊聊上海场跟台北场给我的感觉差异与相同。有兴趣来参加这样工作坊的人,多半都已拥有想让自己更好的特质,因此也相对比较积极一些,而上海场大概有一半的台湾人,毕竟MentorMe与自己的生活圈还是台湾人比例比较高,而在台北场当然就是全数都是台湾人了。另外,虽然两场实际到场的参加者分别有25人与45人,有些多,但对于参加者状态还是有感受到些许不同,上海场的参加者给我感受比较压抑一点,台北场的稍微活泼一些,确切的原因也还在思考,还不知道为何有这样的差别,可能也是巧合吧!待未来举办更多场之后再来分享!

    另外,本次工作坊希望可以提供比较开放的讨论场域,但随机分组的组员组成也是整体讨论氛围的关键,果然印证了我觉得一场工作坊的感受度参加者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作坊感受的好坏最关键的非整体流程与讲者。在上海场,可能参与人数少于台北场,加上场地是阶梯形,我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各组的互动状况,当组员呈现的状态是比较封闭的,可能出于自己认为自己的人生状态不够好,不值得分享,或是组员跳脱不出框架,也可能是因为组员不够吸引人,甚至组员的中途离开,都造成了组内的能量的闭塞。部分组别讨论的能量极强,欲罢不能,但有部分的组别却看得出能量的已缺乏流动性,同样的工作坊,感受差异极大,这个都说明了参加者状态可以影响活动给人的感受。这个也都是参加者也可以去反思活动当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内心的自由与不自由开放或是囚锢了自己?我也充分感受到自己带领的过程中,确实消耗了很大的精力, 对于自己起心动念的观察,可以让自己更加的认识自己,若是参加后,就结束了这场活动的思考,那就真的可惜了!

    恐惧的反思

    最后,想聊聊前面提到的自我怀疑与溃堤,举办完上海场后,我一度质疑自己是否有资格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否对得起参加者以及是否有吃Design your life这本书的豆腐。这些自我怀疑来自于我前面谈的自由、恐惧、孤独所给人的影响,我怀疑自己是否不为人所接受、我怀疑我做自己的合理性。最终还是很感谢自己有作出行动,同时也顺便审视自己内心的自由度,发现了自己还是会有恐惧、怀疑自己的时候,这是个自我练习的好机会。最终,面对这样的自我怀疑,我的回答是,我为了自己而举办,仅为了自己想要举办而办,我不为谁负责、我也无法给谁救赎,打从负责、拯救他人角度出发的话,我认为我会因自认没资格,活动永远也不可能实践的。愿我在举办活动的路上,一直抱持着相同的初心,自由地勇往直前。自由的心,是美满人生的关键元素。

    期望参加的伙伴,可以将奥德赛计划持续完成,不断地在人生路上检视自我的状态,我们有缘下次见!

    提供活动简报,没什么修饰,大家随喜下载:https://www.icloud.com/iclouddrive/0NAMi-ZPajn7rmTb1c3l_0rFw

    【活动预告-二月电影Gone Girl讨论会@上海】

    我参与的公益组织MentorMe在2019/2/16(六)下午将会在上海举办一场电影讨论会

    将会观看Gone Girl消失的女孩/控制,之后一起讨论“爱情在降温时,人们在恋爱中试图紧缚与挣脱的背后意识”

    欢迎一起来进行一场开放的讨论!

    有兴趣请加我微信报名:pipilee0314

    报名文宣:https://mp.weixin.qq.com/s/o8l8XlgtzkgzmT45UuEdSQ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在自由人生设计工作坊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sg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