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道德发展六段论模型
道德准则(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定义):
儿童和成人所拥有的用于判断对错的态度和信念。个人道德准则是由其文化背景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决定。而这些准则和规范已经内化成个人自己的一部分。
科尔伯尔研究“道德”方面:
道德形成遵循一定发展阶段。
(1)每个阶段都有独一无二的道德思维方式
(2)各个阶段总是以固定顺序出现,不会跳过,也不会倒退
(3)阶段具有优势性。鼓励教育学习都不能使得儿童拥有高于他们应有的道德阶段。
如下表:
道德发展6阶段6中动机水平,彼此独立,每个动机对应一个道德发展阶段。
(1)为他人惩罚
(2)为物品的占有或他人的奖励
(3)受到他人的谴责
(4)被公认的权威斥责并伴有负罪感
(5)所在群体的尊重和不敬
(6)自我谴责
批判点:
1.情境因素被低估:人们的口头所说和行为不会反应在真实行动中,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缺乏绝对的一致性。但是不可否认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过程。
2.普适性: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研究只适合西方文化,后续研究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大部分文化,只有少数国家例外(台湾、以斯列等国家)出现无法用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六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去定义。
后续研究发现:
性别: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层面,女性在移情方面有更高的分数测验。
教育:父母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强加于儿童。
儿童会抛弃低于他们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同样也无法同化远远超出他们道德水平的道德推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