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农村,小的时候家庭贫困,所以没有受过什么读书的启蒙。上了小学以后,对课本上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每晚临睡前,脑海里一定是白天老师讲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乌鸦喝水》……睡前的回忆,让我将这些小故事都能一字不差背下来。我的背诵习惯可能就是从这个阶段养成的。
后来,班里同学传看各种作文书,《小学生作文大全》之类的,我也是每次看得津津有味,记得有一次写小鸡毛茸茸的样子,我就参考作文书上的词语,被老师当成范文在全班宣读,我就更喜欢看各种作文书了。
稍大一些,接触到《格林童话》《天方夜谭》,借回家后,废寝忘食,还不忘讲给家人,干农活时,我给妈妈讲“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把妈妈逗得哈哈大笑。《故事会》《呼延灼》等等成了我的常客,住校的时候,为躲避宿管老师的检查,我经常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这些书。
6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毛老师借给我一本书,《女生日记》,让我和她侄女一起看完,谈谈感想。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日常,很符合我们的年纪,但那些青春的烦恼、青春的懵懂等却是我没有的,那个时候的我还是很幼稚的,这本书算是我的青春启蒙吧,后来也看过一些青春文学、言情小说,但从来没有迷恋过,大概和我看《女生日记》有关吧。
到了初中,我们语文老师张老师每周都会带我们去阅览室读1-2节课书,那个时候,因为我的语文不错,张老师对我要求格外高,每次其他同学都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一些故事书,老师却要求我读《红楼梦》,当时确实读起来困难,但多年以后,我就非常感激张老师了,是他是引领我走进了经典文学的大门。
考入市里最好的高中后,学业压力巨大,似乎就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书了。但那个时候,我们班特别流行《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我会在周天下午读一段时间,摘抄里面的优美文句。偶尔去了书店,也会蹲在地上读一读这些杂志,里面的很多文章在当时都让我觉得很有哲理,极大丰富了沉迷于刷题的高中生活。
即使这样,班里总有“异类”,让我佩服不已。每次我们一群人疯狂写周末作业的时候,班里一个男生总是镇定自若抱着书在读,我很好奇,跑过去看,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当时的震撼:他竟然在读《国富论》《罗马史》!!!且不说这两本书的内容难度,在那时,我们的时间也不允许,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成绩,后来他的高考成绩是我们年级前三。这个男生后来读研读博,我们联系少了!但当我读《西方哲学史》这类的书时,我总会想起他来。
班里还有一个女生,特别喜欢张爱玲,每次作文都写张爱玲,那个时候,我一本张爱玲的书没读过,这个女生优美的文笔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上了大学之后,我第一时间就借阅了张爱玲的书。
真正大量读书,始于大学。先开始,从作家开始,张爱玲、张恨水、余华、莫言、格非、苏童、张玮、王安忆、贾平凹、路遥、巴金、老舍、川端康成、福楼拜、马克吐温、马尔克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只要自己听过的名字都挨着借他们的作品读,再然后,又从国家地区开始,中国文学、日本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拉美文学、东南亚文学……再之后,从图书馆书架分类开始读,文学类、哲学类、自然科学类……
我当时近乎于疯狂进补,管它是人参还是萝卜,先吃到肚子里再说。就这样,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作家、不同类型的作品、不同层次的认知,接触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就越想找更多的书来读,所以,只要是课余时间,我几乎都是泡在图书馆里。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到了一些读书很多的同学,他们都在某些时刻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那时候,认识了一个读书很多,而且特别爱写诗的学长。他读书是有自己的选择的。受了他的影响,我开始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开始读普鲁斯特的作品,开始了解卡尔维诺,开始自己也尝试着写写东西。虽然终究没有学长的才华,写不出一首像样的诗来。但彼此交流的过程还是给了我很多鼓励、让我坚定了要多读书、读好书的信念。
大学读书和写作的时光是我多年以来一直珍视的记忆,感谢能静下心来的自己,感谢我的母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还有那些一起读书的人。虽然有很多书很多作家我都记忆模糊了,但每当和学生讨论时,他们总能蹦出来,引起我无限联想。也总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某书中的某个场景某句话,才恍然明白有些事原来是这样!
工作最初,保持着读书和教育的热情,买了许多教育类、文艺评论类书籍,晚自习时,坐在讲台上静静看书,学生经常会偷偷看我在读啥书,真是岁月静好。然而过了几年,读书渐渐变少,书房里摆满了书,却好像逃不过那铁的定律:“书非借不读”。总想着有时间再读,结果慢慢就变成没有时间。
有天,给书房擦灰时,我突然就有种莫名的伤感和失落。我要拿起他们重新开始阅读了。这次,我还希望自己做的事是写读书笔记。以前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只有量没有质,从此刻开始努力改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