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教师虽然知道目前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也知道孩子考上大学了就不一定是成才了,成人了。如果这样想那么高校学生的频出状况,又说明了什么了?但试问一下哪一个高三老师在最后不把目光放在升学率上?哪一所高校又把孩子的善良、感恩、淳朴等当做录取的一个参考了?每年我们高考结束后又有几个人关注过落榜后那些品行良好的孩子了?我们过多的关注谁是高考状元,谁考上了清华、北大?
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以前我的狭隘感到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我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做人的“大道理”,但扪心自问这些道理我弄明白了吗?孩子内心的焦虑、烦闷、痛苦等情绪我能从分数中看出来吗?孩子于家庭的责任心,于老师、同学的爱心,难道我从心底不予以赞许吗?
想想教育的最终并不是以把每一个学生送进高校为目标,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的。一个孩子从六岁进入学校,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如果十几年的求学经历留给他们的却只是学习的艰辛、枯燥和老师的无情、冷血,那么就要想一想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哪般?要知道适度的教育是培育,过度的教育是摧残!
教书是一门艺术,育人更是一种良心。我们应该以一个教育者的良心去读懂每一个学生,揣测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不仅看见的是分数,更应看见的是品格、心灵、诚信、道德、胸襟等这些不能用试卷测试出来的东西。要知道让孩子获得高分不过是他们人生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