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专家简.尼尔森博士在 《正面管教》一书中,给家长们推荐了上百种鼓励孩子的方法,其中一条是“避开社会压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5739/9cccebd33a454f2e.jpg)
当亲戚朋友在一旁观看你如何对待行为不良的孩子时,你可能觉得,如果处理不好会很没面子,这就是压力。
作者用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处于社会压力之下时,要离开旁边的观众。自己走开,或者以尊重的方式请其他人离开。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不受到压力的影响,始终如一地运用有效的方法应对问题。
一年夏天,作者和几个朋友一起背包徒步旅行。她10岁的儿子马克抱怨背包硌得他疼。爸爸开玩笑地说:“你能受得了,你可是海军战队队员的儿子。”
没多久,马克的背包从山上滚了下来。作者以为儿子摔倒了,关切地问怎么了?马克生气地喊道:“没什么,疼!”然后,不顾自己的背包,继续往上爬。
其他人都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幕,作者觉得尴尬极了。曾出版过《正面管教》一书的她,此刻却要在众人面前亲自演示自己所写方法的实际效果,且最好能证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这无疑给她带来了额外的社会压力。
简.尼尔森博士经过短暂的考虑,很快战胜了自己的虚荣心,礼貌地请其他人继续往前走,以便能与儿子私下里处理这个问题。
她对马克说:“你一定非常生气,你早就告诉我们你硌得很疼,可是我们并没有给予认真的关注。”马克点头说对。之后,她明确告诉马克,不会责怪他。
之后,爸爸向马克道歉,并询问儿子,希望能有一次机会来解决这一问题。马克的怒气转眼间就消退了。最后,孩子和爸爸一起决定,把他的外套塞在他酸疼的地方当护垫,然后背着背包走完了全程。
简.尼尔森博士在处理这个问题之前,清醒地意识到外部压力对自己的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并预见到,这些压力可能会对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后果也带来不良影响。
所以,她礼貌地请其他人先走,成功地脱离了外部压力的控制,保护自己和孩子能有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理性地来解决问题。
在社会压力的影响下,大多数父母会不自觉地使用惩罚手段,因为它能最快奏效。
我还记得有次带孩子去社区接种疫苗。排在我们前面的一位爸爸,老早就让孩子撸起袖子等待。孩子一脸的紧张和害怕,一双大眼睛一直不安地朝四处张望,而孩子的爸爸却对孩子的状态一无所知,一直在刷手机。
在排到第二位等待时,孩子突然崩溃大哭起来,并放下袖子,不断地要求回家。
这位爸爸不耐烦地呵斥孩子,并威胁道:“再哭,这个星期都不准再吃零食了。”孩子哭泣的声音更大了,周围的人纷纷把目光落在两人身上。
爸爸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外界的目光和压力,大声对孩子说:“丢死人了,别哭了!再哭,别怪我打你!”说着就拎起了孩子的胳膊,孩子顺势把脚蹬到接种的柜台上,两人开始了僵持。
周围的人纷纷过来解劝,这反而更点燃了爸爸的怒火。他一边喊着“丢人”一边不停地想把孩子翻过来,打孩子的后背。肯定是经常挨打的孩子,后背紧贴着地面,在接种大厅的地板上大面积旋转。
最后,孩子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接种。但是,孩子的后背已经被爸爸打得乌青,这位爸爸在后来出门时,因为过于生气,车钥匙和公文包都落在了柜台上,忘记了拿。
相对比简.尼尔森博士的处理方式,我们不难看到,这位爸爸缺乏对社会压力的重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被动地完成了与孩子之间的暴力沟通。
可以想象,经历过此次事件的孩子,对接种本身、对与爸爸之间的亲子关系,会产生多么大的心理阴影。
如果这位爸爸,能及时化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或是先把孩子带到户外,在没有外界压力打扰的情况下,轻松地与孩子交流,就能收获截然不同的结果。
都说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我本可以……”,作为父母,我们更不愿意把这种遗憾带到孩子的成长之中。
所以,始终记得,在与孩子的沟通陷入僵局后,一定要主动摆脱外界环境给沟通可能带来的压力。自己走开,或是礼貌地请他人走开,让沟通更理智、更可控。
不受他人眼光左右,不给自己额外的压力必须保证结果,受益的,才会是亲子关系中的主角:父母和孩子。而这,也正是我们每个家庭,原本所期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