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回想起我的小学生活,真的是很愉快的。
我的小学是在吉林省某县某镇的一个农村小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但是我上学期间学校的生活却是异常的丰富多彩,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我觉得小学就是这样子。但其实,因为当时我的小学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实验点,所以我才有了那个不一样的童年。
每个星期五的下午,全校师生都不上课,而是去参加“兴趣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小组,小组非常的多,除了常规的合唱、舞蹈、乐器、书法等,还有编织、缝纫、针织、劳动……我参加的合唱队,其实我并不喜欢唱歌,参加哪个小组都是由老师指定的,他觉得你唱歌好就去合唱队,觉得你写字好就去书法组,其他一些没啥特长又淘气的,可能就分配到人较少的小组。不管怎么样,兴趣小组的时间就是孩子们撒欢儿的时间,不用上课就是最开心的了。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就已经学会了缝纫和针织,我还参加了军鼓队,我的班级还是口琴班,所以我目前懂的一点点音乐知识都是那时学的,特别扎实。
02
还有几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其一,有一次,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来视察,听说是个老外。要来“外国人”这件事简直要让这个小镇爆炸了!那时通讯还不发达,学校接到县里“车已出发”的通知后便派出若干老师在来学校的必经之路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由县城到小镇的公路有40公里,一进入我们镇就是一个很大的下坡,所以在坡下的人远远的就能看到坡上的汽车驶来,然后开始挥手通知下一人,这样快速传递到学校门口,门口的师生们赶紧精神抖擞起来,准备迎接。我当时是校军鼓队的鼓手,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已经排队等待了,真的好累,但又异常的兴奋,因为我也想看看“外国人”长啥样。学校的大门口、围墙上甚至是树上更是壮观,小镇的居民们早早都赶来占据最佳观察点,都想一睹老外的尊容,当听到远处传来“来了!来了!来了!”的声音时,我们立刻露出笑脸,抄起鼓棒,眼盯着指挥随时准备敲起来;而树上的,胳膊又往上伸了伸,腿又使劲蹬了蹬;墙上的,蹲着坐着的也都站起来。现在想起来他们的架式真的是很鲜活的犹在眼前。
其二,我的小学经常组织各种校内的大型活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做灯笼+篝火晚会”。做灯笼这件事对于我和我的巧手爸爸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是做好的灯笼要在篝火晚会的当晚拿在手里并且扭秧歌,也就是说左手灯笼,右手扇子,还要在校园内游行式的边走边扭。我爸爸就考虑安全性,如果是蜡烛,很怕扭起来时着火了,于是他要用电。而且我要求,我的灯笼不要太大,要好拿,还要与众不同……后来他从我的发带上拆下来三朵粉色的小花,弄了三个小灯泡和6节电池。把电池连接后捆在一起,再用纸包好,灯泡从小花的花心处钻出来,很是漂亮,并且那晚我头上截着和“灯笼”同款的发带,还很搭配,我只需要把下边两根线拧在一起,灯就会亮起来。篝火晚会还有个点火炬的环节,我是最后点火的那个人,当时是临危受命,校领导觉得由学生来点火更好。上场前老师交待我从校长手里接过火炬(火把),然后举着跑向操场中间那个“大锅”,然后把火炬丢进“锅”里,任务就完成了。小小年纪的我,还是第一次“玩火”,拿着火炬奔跑的时候,我感觉好热好热,感觉火在烤我的脸,后背在出汗,虽然是晚上却觉得操场上所有人的眼睛都在发光。我也感觉好怕好怕,这段距离怎么这么长,万一我摔倒了怎么办?万一火星掉我头上怎么办?万一锅里的火点不着怎么办?我的问题还没有想完,已经到了终点,硬着头皮扔进去,一个老师赶紧把我拉开——哦,火着了!接下来,便是锣鼓喧天,小伙伴们提着灯笼,舞着扇子,一圈一圈的跑着扭。家长也都来了,来参观灯笼展,最后一起看露天电影。
其三,我初一刚入学不久,小学的老师联系我,让我再充当一次“小学生”,作为缝纫组的代表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展示,因为在小学没有合适的孩子可以缝纫(因为随着我毕业,实验也结束了,没有孩子会这项技能了),我请示了我爸妈,他们同意了。于是,周末我去参加活动,还特意穿了我妈妈的新裙子盛装出席。结果,到了小学一看,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啊!缝纫机在一辆拖拉机上,我要坐在拖拉机上缝纫,并且车在操场上绕圈展示。当然有好多车,多数都是作品,拉活人的不多。初中时已经很“爱面子”了,不愿意抛头露面,但我想已经答应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于是,就那样坐在拖拉机上,踏着缝纫机装模作样的……拖拉机的发动机一直“哒哒哒哒哒哒”,我的踏板也一直“哒哒哒哒哒哒”,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绕了几圈,有种游街示众的感觉,这种大型活动,街坊邻居老老小小都会来看,现在仍记得爬上篮球架的我的男同学对我的嘲笑,指指点点,笑的前仰后合,笑我冒充小学生,笑我坐拖拉机,笑我缝纫。
03
我很怀念小学校园里的幸福时光。
我今天搜集了一些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3届大会时通过了《农村初等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计划,它站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当时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使初等教育适应当地经济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生产过程结合,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这项改革实验提出了“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作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的实验要求。这项任务让中国承担,中国选择吉林省承担,1987-1993年,他们在吉林省的6个县选择了12所小学作为《农村初等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实验学校,我的小学是其中一所,幸运的是那个时间段刚好是我的小学时光。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包括教育体质、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全方位改革。这个改革不只是简单的提倡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在课程上要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所以当时我的课除了国家规定的之外,还有卫生课、劳动课以及实践活动。
不知道当时的那些同学不知道自己曾经是个“实验品”,但对我来说我还是很感激这个实验,让我在当时农村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尝试了多方面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