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益的《天桥上的魔术师》是由10个小故事构成的,在不同的故事中,主人公各不相同,却又部分相关,故事都发生在作者从小生活的大商场里,每个故事里可能出现一两个人物,基本上都穿插有魔术师的存在。很多故事里有不同的人死去,但是却没有太多悲哀,是一种淡雅的风格。
魔术师在文中有时候充当了全能型的叙述者的角色,对于遇到的问题,他都能给当事人和我们一个解释,可能有时候当事人无法理解,有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也无法完全明白,有点小科幻的感觉,但是却愿意相信他的叙述方式。
阅读这本书时,想到了自己最爱的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以及鲁本·丰塞卡《新年快乐》,不太相似的小说风格,但是都让我欢喜雀跃。现在打字的自己手在不停地抖,因为总是害怕心中所想的来不及表达,担心自己现在的心境会消失,忧虑下一刻的自己会遗忘这一切,恐惧突然惊醒发现这是一场梦。幸运的是今天是十一国庆节,无人来打扰孤身一人的我。
这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说不是我们选择写作,而是作品选择了我们,在头脑里的神经细胞不停地发送电生理活动的时候,我们无法停下,必须记录这一切。其实还是引用巴尔加斯·略萨的话最直接“小说家不选择主题,是他被主题选择。他之所以写某些事情,是因为某些事情出现在他脑海里。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作家的自由是相对的,可能是不存在的”。对于已经明白或者确定的道理,我们无须再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借用他人已有的话语,把心思花在前人未曾想到的问题上。毕竟人类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避免一些常见的重蹈覆辙。歌德曾说过“年轻人,要听听老人的话语,一开始就在尽可能正确的道路上往前走,不要重复他们已经有过的失败的尝试”。而王小波说“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痛苦不是我今天想讨论的话题,但是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却可以理解为:不必去经历每一件事,有时候只需观察身边的人,就会知道事情将会如何发展。
我很少写文章,因为自己虽然很喜欢这个事情,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会一次次发现自己的浅薄,想写得很多内容都无法深入探索,只能浅尝辄止,亦或是拾人牙慧,甚至是嚼别人已经嚼过了一个小时的口香糖。不过想想里尔克“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要写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心中能生出些许安慰。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让朋友们知道这本书还不错。我知道节假日是无关紧要的,午饭是毫无意义的,我要做的是看完这本书,并且记录下自己的内心。
小说,曾经更爱看的是长篇小说,这和影视作品一样,自己以往爱看的是外国电视剧和韩国电影,基本不看新电影,总以为短篇小说和电影一样,来不及表达一个主题就结束了。但是最近我更偏爱短篇小说了,想看看别人都是如何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勾画出一个完美的世界,如何用三言两语让一个个人物或者故事动人心弦,想知道人们的创造力或者或虚构能力能有多么疯狂。我知道我不会失望,短篇小说的世界很精彩。能说说你爱的短篇小说家是谁吗?或者最爱的短篇小说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