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一年前,我从微信上知道刘爱平校长其人,因为他坚持在校门口朗读经典,且风雨无阻。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校长有点意思,我想学校的学生最开始也会觉得新奇,甚至驻足,时间长了,很有可能把他当作风景而已。
现在,刘校长死了,死于抑郁症。一个如此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人竟然可以决然的离开人世,实在是让人惊诧。然而,这是事实。
无端的,我想起了诸葛亮,他在北伐的时候事必躬亲,据说二十棒以上的处罚都是亲力亲为。我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心理,但他的属下恐怕并不高兴,因为这么小的处罚本不应该他来执行的,也有的属下很高兴的,因为这样的话就可以袖手旁观了。看看汉高祖刘邦,他说自己只要管好韩信、萧何、张良三人就可以了,多么的自信从容。
刘爱平校长在世时曾坚持一个多月打扫厕所,他自己的说法是做义工,然而别人未必会这么想。校长都自己打扫厕所了,那些打扫卫生的人会作何感想,再结合前面的校长都阅读经典了,那些传道受业的老师们该作何感想。少数人自然是很钦佩的,但大多数人恐怕只会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迂”。
如此看来,刘校长无疑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他走上不归路也几乎是必然的了。他在最后的博客中有这样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圣贤,也有过错,更何况我这个普通之人呢。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性子很急,办事过于追求效率,很多时候没有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必要的民主和尊重,给同仁带来不必要的工作压力。身为校长,要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怎么珍惜呢?从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做起,不管有多难,我就不信改不了。”人最痛苦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陷,是知道自己的缺陷却无法改变。吴刚是痛苦的,西西弗斯是痛苦的。然而吴刚和西西弗斯是神,不是人,他们是不可能失去生命的。如果可以放弃生命,面对着必然会随砍随愈的桂花树,吴刚恐怕也要发疯,因为他的任务就是砍倒桂花树,西西弗斯同样如此。
刘校长的抑郁症并非从来就有,这恐怕跟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恐怕跟中国的教育大环境有关。让全校的老师都读《论语》,当作一个命令,然后把书发下去自然可以的,但刘校长恐怕不止于此,他应该还会希望老师们像他一样朗诵给学生听,希望能够给学生施加影响。
又有多少老师愿意这样做呢,很多老师都知道《论语》是经典,但愿意通读的又有多少人呢?
不愿意通读的老师恐怕又会是牢骚满腹吧,甚至就会有流言,说校长是为了赚媒体的眼球,接着就会有很多的抵触情绪通过各种渠道发泄。这将给初衷极好的刘校长带来极大的挫败感。
对于一个连厕所都要亲自打扫的校长来说,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够实施,他的人生便不是完美的,教育的不完美是他不能接受的,这个时候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出走,一条是自毁。出走可以吗?这里有着他付出了心血的学校和热爱的学生,他已经获得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了,只是他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实践而已。剩下的也就只是自毁这一条路了,除此之外还能怎样呢?
诸葛亮能放手让属下们去处理事情吗?他的完美的心理不允许他这样做,司马懿料定了这一点,便耐心的等待他寿命的终结。刘校长会放弃他每日的早读吗?他的完美的心理不允许他这样做,他会以一种平常的心境来看待教育吗?我知道不能。
教育上的一厢情愿是可怕的,对老师来说可怕,对学生来说可怕,对同事来说也可怕。深圳中学的马小平老师经常向他的同事推荐他认为好的书籍和光盘,然而,接受他馈赠的老师领情吗?我想更多的同事只会认为他是个热心肠的人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什么了。书籍是思想的载体,赠予书籍即是赠予思想,赠予思想而不求共鸣,难矣!马老师一定想听到回音的,不然,赠书何意?
想想近几年频发的对学生负责的教师被弑的事件,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乃至反目多少都有老师强迫的成分,一厢情愿的为学生好未必能有好的成效。同样,校长强加的教学理念也不一定为所有的老师接受和理解。然而,知道这样做不一定如己所愿,却又因为教育的情怀而无悔地做,这便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当中。
教育需要一个好的心态,我们总要允许部分学生听完我们老师朗读之后如痴如醉,但也要允许学生听完我们朗读之后的不屑甚至嘲讽,学生的素质不同,老师的素质同样有别,如此,方能安心于学校。
总之,刘校长的死,也许我们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只是,教育,真的急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