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我不叫丢丢

读书:我不叫丢丢

作者: Sissi杨小黑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17:06 被阅读22次

    前几天才读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感慨万分。读时五味杂陈,时时引人感慨。书中人物的命运牵引着我的心,使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事态的发展。等翻落全书的最后一页,不想结束,似乎冥冥中,书中人物还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继续上演着生活中的油盐酱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己仿佛就是这样静静看着他们在书中的舞台上演绎人生,或喜剧,或悲剧,或闹剧。在他们的身上,我似乎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感叹他们命运的同时,也是为自己感叹。剧终,人尽散空,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寂寞,与思索。

    我时常在想,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性的时代,能够放下手机,捧起书来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它能带给我一种特别的充实感,不同于打电子游戏和刷朋友圈的空虚。虽然它们同样是使我们发生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但似乎读书才能真正给心灵留下烙印,能够引人深思,使人发醒——读书是一场与作者灵魂深处的对话。不像大量通过新媒介传播的垃圾信息,大脑根本来不及处理——它们往往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不留下一点儿痕迹,只是白白消耗了大脑的精力罢了,这又何谈对人格长远的影响呢。

    我很庆幸遇到了巴金先生,在他的作品里,似乎带我穿梭了半个世纪,看遍世间百态,纵观了一个家族的没落,一个时代的变迁。这就是为什么说,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它替你见证了历史,替你总结了本应用血才能挽回的经验教训。通过这些,你才能趋利避害,把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书尾,有一句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如果一个人一直向北走,无论如何都不会向南走”。这是在说,伤痕累累的觉新经历过这么多亲人的惨死后,终于醒悟,最后决定打破这封建社会的束缚按自己的方式活下去。也是作者通过觉新内心最后的呐喊来表达这白骨堆砌的希冀——封建社会的悲剧终究会带来一场变革。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启示了我:永远不要做他人的思想傀儡,生命只有一次,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下去,至少证明你来过。

    有人说“读书等于不断的获取重生“,这句话我是赞同的。读完一篇又一篇故事,等同于体验一条又一条不同的心灵路程,好似用同样的生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先人走过的路,留下的遗憾或是得到的启发,通过他们的叙述娓娓道来,以此来告诫后人,警醒后人。这仿佛是从他们的视角来俯视芸芸众生,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人生蜿蜒的方向。

    我个人特别喜欢杨绛先生。她的笔调平和却极富张力,一句看似简单的句子,在不经意间能带给你极大的情感冲击。只有文学素养深厚又的确经历世事沧桑的人才能将生命中的大风大浪和点滴幸福以相同的语调娓娓道来又不失力量:将悲痛缩小,快乐放大。比如,她在《我们仨》中听到她女儿离世时,这样写道:“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读到这,不经意间,我小时候痛失爱犬的感情被释放出来了,颇有酣畅淋漓之感。的确,我们在阅读体验中,时常会与读者有惊人的共鸣。并且它总能通过联想的方式激活你各种各样的记忆,使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充满意外和不确定性。这就如同进行一场心灵的冒险。虽然大千世界,但是殊途同归。不同民族的文化总是相似的,这可能基于人性的相通性。所以读者才能穿越时空,克服地域的距离,品读体会各种各样伟大的思想。

    余华在他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提到,“一个作家的写作影响另一个作家的写作,如同阳光影响了植物的生长,重要的是植物在接受阳光照耀而生长的时候,并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生长。我的意思是说,文学中的影响只会让一个作家越来越像他自己,而不会像其他任何人“。同样的,作为读者,通过博览群书,因读者的主动选择性,会发现自己偏好的作品,找到意气相投的作家。我记得甘道夫曾说过“你的选择促成了你自己“,正是因为我选择去接受认同并履行这类的思想,我们才变成如今的我们。所以说读书不仅是为了“活得明白”,它更是一个“发现自己”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这便鄙人对于“读书”一点浅薄的理解。

    最后赠与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愿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我不叫丢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vu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