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了诗歌《西瓜娃娃顶诚实》,读完之后我问:生西瓜什么声音呢?熟西瓜什么声音呢?西瓜用什么方式来表现他的成熟呢?西瓜娃娃是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呢?
文本叩问回答的答案都正确,说明孩子们在读一遍的过程中对文本已有所了解,我接着问:你是什么样的子呢?孩子们虚荣心所致,都说自己是诚实的孩子。我再次询问诚实孩子说实话了吗?在反问之下和我的提醒下:比如,老师讲了一道题,问大家,这道题听懂了吗?大家都是回答:会做了!声音特别特别洪亮,像要把房顶震塌似的,但是一做题,结果是这个错了,那个错了,这叫诚实吗?到底谁说假话了?
一阵静默后,有的孩子说:老师,我说假话了。其他几个孩子也跟着说:我也说假话了。
这就是教育要的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