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阳光很油画,《诗刊》社第31届“永定土楼•青春诗会”采风团一行,来到永定区下洋镇中川古村落参观。
与舒婷、陈仲义老师合影 我陪同著名诗人舒婷、诗评家陈仲义伉俪,参观了中川胡氏家庙与胡文虎纪念馆。在胡文虎纪念馆,我与舒婷伉俪,举行了一次难得的家常式座谈,让我得以了解舒婷这位“诗坛巨星”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 在爱国侨领胡文虎纪念馆参观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的诗歌、散文作品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有诗歌《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散文《我儿子一家》等。她的作品拥有全国众多读者,影响了几代学子。她成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诗坛明星,甚至今天,许多“粉丝”仍然能背诵她的“爱情宣言”《致橡树》或名篇佳作《神女峰》等。
参观胡文虎创办的25种星系报展室 那天,她坐在虎豹别墅接待室的木沙发上:乌黑的卷发,白法琅眼镜,花点蓝衣,奶色长裤,白色运动胶鞋,左边放在小坤包,右手握着小花扇,一会轻声絮语,一会静静倾听,浅浅而笑……她,宛如一个澄澈而沉静的蓝色湖,微风掠过,漾起一片细细的涟漪。她喝着采善堂“万应茶”,很喜欢它的独特口味。十几年前,我通读了能够买到的舒婷的作品,在教《我儿子一家》时,去信给她,提出了“为什么标题要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等几个疑问。陈仲义老师在给我的复信中写道:“用《我儿子一家》做题目,是有意将叙述主体与题目分离,太统一没有意思,应该允许‘错位’,正如许多现代派文本,‘你我他’经常做随意转换……”。
她在外面是著名女诗人,在家却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在作品《我儿子一家》中,多次写到她的家庭生活。谈到这篇散文,舒婷突然来了兴致,聊起儿子。
她的儿子读初中时,学到《我儿子一家》这一课,语文老师叫她儿子“现身说法”,上台去讲。儿子回家后,一脸兴奋地告诉了舒婷。“以后不要上台去了,因为作品出来后,老师要怎么分析就与作者无关了。”舒婷语气平和地告诉儿子,“每篇作品,每个人对它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如果只有一种解释,就没意思了。”从此,儿子上高中,学到舒婷的《致橡树》等,就让老师自由阐释诗意空间了。
舒婷的教子之道在于:一个人要学会心态平和,包容现实,与社会和解,而不是高高在上,孤芳自赏,虽然他们是一个明星家庭。
陈思初中成绩并不理想,每次大考都在班里十名左右,尤其是数学,每次考试就是及格线上。舒婷从没因为儿子分数考得低就吵他骂他,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培养平和包容的品性。
陈思是名人家庭的独生子女,但没有“星二代”的娇惯恣肆,也没有管教失当的“留守儿童”的散漫顽皮,更没有“妈宝爸宝”的任性孤傲等毛病……
舒婷经常带孩子到植物园之类的地方走走,并要儿子写日记。一次,郊外活动时,舒婷一脚踏空,掉到一个大树洞里,陈思奋力把妈妈拉上来,虚惊一场。回到家,陈思在日记里写道:“……我用力把妈妈拉出树熊之口,妈妈没有受伤,衣服上沾满苍耳和草叶,我帮妈妈摘掉它们,却听到熊很生气地哭着,因为我们吵醒了它的好梦……”老师在日记后批语:“写得很好,是自己写的吗?这句批语让陈思自尊心大受伤害,舒婷却安慰儿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说明你写得很不错嘛!”妈妈的话让陈思平和宽厚起来。
品味非遗“万应茶”升入高中后,陈思参加的活动很多,长跑、辩论赛、文艺演出,班刊社长,足球队长……每天他不在操场上滚打到天黑不肯离开。舒婷就喜欢儿子这样,她觉得课外活动能增长儿子的才干,特别是与同学的交往能力,这种能力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平时,舒婷比较注意锻炼儿子的处世能力。能带孩子参加的聚会,她肯定说服儿子一同前往,让孩子感受成人的世界。她和丈夫每年都要带儿子外出旅游,与各种相关人员打交道。旅途上,儿子手提肩挑,嘴里咬着机票和身份证登机是常有的事情。让舒婷欣慰的是,陈思一直都很快乐、阳光,这种性格让他和同学相处得如鱼得水。
谈起诗歌与教育 1996年5月,舒婷应德国外交部属下科学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邀请,在柏林生活写作一年。舒婷将儿子带到德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儿子变得单纯了,回来后无法适应复杂的国内环境。后来,回国久了,慢慢就好了。舒婷说:“所以孩子至少要在国内读到高中才行。”她不希望儿子与生活的环境关系紧张。 陈仲义老师拍下当年写给我的信 有一段时间,陈思不能适应国内的应试教育,心情悒悒。舒婷马上与儿子进行一番心平气和的长谈。她郑重地告诉儿子:“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应该做到,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后来,儿子想通了,书念得非常好,高考成绩比北大录取分还高70多分。当年,不是成绩出来后再报志愿,陈仲义老师不敢填报北大,最后儿子录取到北师大,现在中国社科院工作。舒婷为儿子与北大失之交臂感到遗憾,但夫妻俩以平和心看待它。 合影留念 早年,陈仲义老师患有慢性肠胃病,整天腹胀如鼓,饮食极差,消瘦羸弱。舒婷极为关爱丈夫,外出开会到处为丈夫寻医问药,甚至专请北京的医学专家为陈仲义诊治。多年过去,陈仲义老师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事业上,夫妻俩琴瑟和谐,互相欣赏与支持,一人写诗,一人写评论,珠联璧合,成果辉煌,正如《致橡树》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走出诗歌的舒婷 陈仲义老师得知我还保留他当年写给我的信,拿出相机拍了下来,并与我合影留念。当将离开胡文虎纪念馆的时候,舒婷老师邀我一起在虎豹别墅门口留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