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读书、写作的种种好处,今日偶然想起以前被忽视的事。就是在读书过程中,读着读着有了一些储备后,可能就放下了。要么只在有现实需要,为满足物质需求而读。要么因为心态,情绪问题而读。总之在解决一些必要需求后,读书也相应中止。
最后就是多年来,断断续续,并且在各类目间横跳,虽然书是成本读完,但因为阅读不成体系,导致认知也是七零八碎的。
曾经看过读书大佬提到系统性阅读,其实就是对一个学科的积累,只有使积累程度由量变达到质变,才会产生属于自己的东西。过程中所遇到的,与现实冲突,或与其他作者观点冲突的地方,还要结合自身实践,考虑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或者某位作者描述不完善的地方,当然也存在作者讲述了,但在读书时没有第一时间领会到的情况,就需要再次阅读相应的书籍,查漏补缺。最终完成知识的闭环。
在读马原的时候衍生出比较有趣的观点,老师总说读马克思能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原因不仅在于思辨哲学的魅力,更在于书中绝大部分观点,在国家和个体身上都是相适应的。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有“主观能动性”、以及上文中所提到的“实践”,就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单拎出来适用,二者结合也适用,因为“主观能动性”是贯穿始终的。
如果把这两套理论融合,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在读书上,就可以ko是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以及在放大到其他领域,应该也有共通之处。这只是基于现阶段浅层次的马原概论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我想很多哲学大佬还会有更精彩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