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题目所说,万万没想到,竟有这样的书。
事实上,《万万没想到》就是一本书。当时在书架上对这本书感兴趣也是从名字开始。再仔细一看,作者是万维钢。就是那个笔名叫同人于野,然后博客总分享一些科学冷知识的博士,他在知乎和果壳网上都比较火。不熟的伙伴可以自行百度。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很多内容也摘自于万维钢的博客。此书有个副标题: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爱好读书的我们,常常吟诗作赋,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喜欢小说、传记、诗歌这些文学作品。我们看见一朵花瓣凋零,会想起林黛玉吟诵的《葬花吟》,我们看见波涛汹涌的江水,会想起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历史风流。这些种种都是文学思维,我们从没想过如何用理工科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万万没想到》这本书,就是用理工科的思维来理解了这个世界。
那理工科思维理解的世界是怎样的呢?在这个世界里,你会发现有机蔬菜不一定更健康,你会发现护身符不一定带来好运,你会发现你以为的富人的人脉结构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篇幅有限,今天先在此分享一条打破常识思维的结论:坏比好重要。以下文字节选自原文:
《经济学人》报道的一个实验: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两个教授来中国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拿中国工人做了一个实验。
工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受试者。在一周开始的时候,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80元奖金。而另一些工人被告知,本周你们有80元奖金,但若完不成生产任务,你们就会失去这笔奖金。
不都是完成任务拿80元奖金吗?但是有区别,第二组工人看来,80元已经是自己的了,关键词是“失去”。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叫损失厌恶。人总是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实验结果也证实,第二组完成情况更好一些。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完全相同的条件,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就能让人拼命干活。这些人难道还不如朝三暮四成语里的猴子?事实是,每个人都有损失厌恶,换一帮大学教授来做实验结果也一样。更有甚者,很多实验证明,连猴子都有损失厌恶。
这个实验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由媒体的时事板上全是坏消息。
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这么害怕损失。这是需要神经科学家出手。
核磁共振发现,一旦说到“损失”这个词时,他们大脑中一个特定区域,杏仁核(amygdala),兴奋了。这个区域一旦兴奋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人们怕的不是损失,而是这种负面感情。据2010年的一个研究发现,若一个人脑中的杏仁核受到伤害,他就不会有损失厌恶。
这些损失厌恶的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心理学对这个更一般的现象也有个名词,叫“negativity bias”,不知这个词的准确翻译是什么,姑且称之为负面偏见。损失厌恶可以看做是负面偏见的一种。
恐惧和冒险是两种非常基本的感情,进化心理学认为恐惧来自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而冒险来自人的求偶本能。让人在做损失厌恶实验之前,先幻想一个恐惧情节,他会变得更加厌恶损失。让人先幻想一个浪漫的情节,他会变得不那么厌恶损失。恐惧使人害怕损失,浪漫使人热爱冒险。但这两种情绪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人一出生就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求偶本能则是在长大后才有的。进化使我们大脑中恐惧的优先级高于浪漫,也许这就是负面偏见存在的原因。
也就是说,坏比好重要。负面偏见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容易记得一个人的缺点。比如,一篇文章,喜欢的读者会点赞,更可能什么也不做。而不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更可能采取行动,要发表一份评论,非要告诉你他的意见。这样一来读者的负面偏见很可能会造成文章的评论中更容易出现负面的评论。同时,文章的作者也可能有负面偏见,表扬的评论他们不在意,而批评的评论他很在意,这样的话,结果就不太好了。
当然,这里面所提到的坏比好重要,指的是在神经学中,人类的本能反应是坏更重要,不代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把坏看的更重要。真正优秀的人,当是不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