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友打电话给我,话音里带着委屈的哭腔,劈头就说:我万万没想到啊……
我问,什么万万没想到?慢慢说,别急。我安慰着她。
老友激动的语气并没有慢下来,连珠炮的说,万万没想到我对她那么好,她却那样对待我。
我只好当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她讲了几分钟以后,我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意是,她给她的婆婆买了一件夏天的衣服,她想夏天会很热,就买了丝绸的。花了她小半月的工资。以为婆婆会很高兴的接受,结果,婆婆拿着衣服,脱口说了一句在她听来万万没有想到的话。
婆婆说,丝绸好难得打理哦,我每穿一次都要用熨斗熨一次,麻烦!
我听到这儿,在电话这头不由得笑了起来,说,你婆婆也没有说错呀,我对我的那些丝绸衣服,既喜欢又讨厌。喜欢是夏天穿丝绸的确很舒服,至于讨厌嘛,和你婆婆说的道理一样呢。
你干嘛会万万没想到呢?
我自顾自的说着,感觉老友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大概一分钟左右吧,我感觉又紧张又有些尴尬。正想下句该怎么说呢,听见那头扑哧一笑说,就你能说,下午我请你吃饭吧,消消火。
我知道,老友还是知书达礼讲道理的人,对婆婆的这点怨气不过是一时的误解,对家庭和谐无伤大雅。就放下心来。
回想起尤金的一篇散文来。
尤金在文中讲了一个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一路上风光旖旎,颇受欢迎。当他来到非洲的纳米比亚,却碰到了一个软钉子。
那儿的土著为欢迎他而载歌载舞,他观赏完毕后说,我给你们演奏一曲吧!
万万没有想到土著们居然齐声应道,且慢,你不必演奏,让我们为你演奏吧!
马友友哈哈大笑,对朋友说,我原本以为他们一定很渴望听我演奏,没有想到他们居然一点都不在乎。
让马友友“万万没有想到”诸如此类的感受,其实这正是一般人的通病。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理所当然的得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结论。
现实情况正是这样,人们的生活当中,多数的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比如关心别人的时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老友以自己的感受给婆婆买丝绸衣服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以为会得到婆婆的喜欢和夸奖,结果却是双方的失望,所以好友才有“万万没有想到”的感慨。
可以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数不胜数。而且,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也是层出不穷,不甚枚举。
最典型的一个事例,是大家都知道的,讲的是一个人每天在下班回家的途中都会往路边的一个老乞丐的碗里丢一块硬币。这样的给予持续了很久,后来他失业了,再路过那个乞丐的时候,他还是丢了一枚硬币,但面值却比以往的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位乞丐愤怒了,追上去质问他,为什么今天给的比平时的少?
这个故事,几乎让所有的听者都感觉心情很沉重,感觉难以理解。诸如此类“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却常常在生活中出现,并给大家上了一课又一课。
仔细一想,其实也就理解了,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个乞丐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别人给予他的施舍。当善心的施舍变成了必须的给予,味道(性质)就变了。
再讲一个生活中碰到的例子。
在家附近有一个垃圾箱。几乎每天都有三五个人在那里捡垃圾。有一天下着蒙蒙细雨,我看见一位捡垃圾的大概60多岁的老妇人,穿着一双男式鞋子,这鞋大概有42码,而她只有1米5左右的身高,大皮鞋拖在她的双脚上,在细雨中踢踢踢踢、拖泥带水的走着。
我看了心里感觉酸酸的难受,想了想,忍不住上前轻声问她:如果你需要鞋子的话,我明天给你找几双合脚的吧。
万万没想到,她冷漠的抬起脸,看了我一眼,用同样冷漠的含混不清的语气说,不用,不需要。然后就走开了。
顿时,我有些尴尬。反而愣愣地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过了很久,我都不知道我是什么地方做错了,伤了她的自尊。
看了尤金的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其实我也没有错,只是表错情会错意了,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她脚上那双不合脚的鞋子。不合脚,是站在我的角度来看的,合不合脚,其实她自己穿着她自己清楚,应该以她的感受为准。
我是一厢情愿的施者,以为她会接受并感恩,至少,她会接受。结果与我的想象背道而驰,确实是令我“万万没想到”。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无论是与同事相处,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还是与家人相处,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要只一厢情愿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去处理双方共有的问题。不然,结果一定会让你——万万没想到。
网友评论
角度不同,感受当然不同了。
谢谢雅評。
夏安🍅🍅🍓🍓🍉🍉
——————☆————
恭喜本文已被「简书就是个圈」「简书文章精选集」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