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一词,单从字面意思就能猜到它最早应该是指江河之水交汇,流动。现在主要是指人们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也就是相互沟通。那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两条来自不同方向可能去向也不同的小河撞上了对方,是不是肯定会无法避免产生水质的交换和融合?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同理可证了。
“交流”这个无国界跨语言的概念颇大,今天只想用个例来反思一下异性之间交流可能存在的问题:
先来交代一下客观事实背景:当事人是一对奔着结婚去正在进行购房收尾工作并计划要装修了的小情侣,目前,男方在国外上班(预计半年后回国),女方在国内上班,所以,房子交接,还房贷月供以及即将展开的装修工程都是女方在负责。两人大概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和七八个小时的时差。嗯,大概情况就在这样了。接下来上两人的聊天图(已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片段1 片段2 片段3个人分析如下:
1. 倾听:虽然是直观文字交流,但也是需要做有心的倾听工作,也越发需要做这个工作,因为文字不带任何面部表情,一旦个别措词不当,可能引发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单从内容看来,双方都是在很真诚地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但双方都出现了 "过早质疑“的问题:女方一直是在自己发的内容里进行自我质疑(我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就不能表现给我更多点儿我要的爱?让我吃这么多苦?你是真的爱吗?我活该吗?);男方的回复就典型地陷在对对方过早的质疑当中(“就跟.......一样”,“又开始了”,“别每次.......""你还是.......""对,......然后.......啊?),这样交流下来,除了把两人都气炸,好像对一开始的交流目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个人觉得:女方要的是男方言语上和行动上更多的关爱和鼓励;男方要女方对目前自己现状的真心理解和体谅。
2.说与不说:不说绝大部分中国男性,但我就我有限的了解里,中国男性成长价值观是宣扬深沉的,也就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是偏向内敛压抑的,一位女性可以从婴儿哭到六十岁,都没有人会多说什么,但一位男性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你是男孩子,哭什么哭,多没面子啊?那可能刚好上边这位男性也是偏向于用行动来表达情感,而已言语来表达的这类。按他说的,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陪你聊天了,这已经是身处异地能做到的顶好的事儿了。然而,大兄弟,你这聊天哄妹技术还要进修进修啊;而女方说了那么多事实,还算比较清楚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但这爱的需要太大了,男方完全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都已经让女方明说需要让他怎么来做了,可女方更加毛急了,这不是你男的要自己去领会然后去做的吗?怎么还要我去教?
3.正确复述:发射电报的时候,”滴滴滴“都是有一套专门的编码技术。那现在双方有着两个天然的完全不同系统的编码库,能怎么办?那就只能一一去破解,在建一套共同的信息传递库呗!那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这项复述工作了,这也是作者所说的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在复述的过程中,多采用以下两者句式:你是意思是.......是吗?;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而不是:那你的意思是.......喽?! 给你个小眼神,其间的效果差异自己去体会。
4. 勤于反思:不就是我现在在做的工作吗?这个事例也我自己亲踩过的雷,把大家都炸得乌漆墨黑的,伤心还伤身,哈哈哈。现在,升级了,就事论事的能力有所提高,少去纠结感情的事儿,人都是自私的,最爱的都是自己,你做好自己想做的,其余的随意就好。就好比,我想种花,选了一块不知道也不知道到底肥沃还是不肥沃的土地,撒了一颗不知道到底优质还是不优质的种子,然后开始洒水,施肥,除虫,也不知道未来的气候怎样,会不会有自然灾害,也不知道这花会不会开得美?开得香?可是,管他的,我在要做的每一步尽量做自己所想的那样不就得了,我又不是上帝,干嘛要去操那么多心?哈哈,阿Q大爷附身了。
写累了,下周见!HAPPY SUND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