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万物,一阴一阳,一正一反,有黑暗就有正义,那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正义,怎样才算是伸张正义?正义指的是及时的、有效的对是非、善恶的一种肯定判断,它包括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只有及时的正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伸张正义,相反,迟到的正义,会造成很多的无辜和悲剧。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在美国,有一家中餐馆,生意一直不错。有一天,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吃饱喝足后看到了餐桌上的牙签,觉得好玩,顺手拿了一根开始剔牙,因为上了年纪,即便没有帕金森,手还是抖个不停,结果一不小心戳破了牙龈导致出血。按理说这件事打死也赖不上餐厅,结果美国法官判定餐厅赔偿数十万美刀,原因是餐馆没有在牙签盒上注明:“牙签锋利,错误使用会导致牙龈出血。”美丽国总是出现一些奇葩案件,如果餐馆老板是美国人,会不会这样判?种族歧视会不会影响到法官的审判?后来一位留学生告诉我,在美国各种法律法规加起来多达18万条,这还不算各州自行制定的法律,所以在美国打官司总有一条适合你。可我们现实生活中呢?法律法规加上管理办法等等,总数还不足两万条,这就是同一案件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法官的审理下,都会给出不同判定的原因,人为的司法解释太多了,我们常说正义永不缺席,可就怕正义不及时。
《第二十条》火了,给全国人民在电影院中普了一次法,但是扶不起,帮不起,劳动合同失衡,职业打假人不当得利什么时候才能有效杜绝呢?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有些饭店被职业打假人以购买的真空熟食没有规范包装为由欺负的不要不要滴,免单道歉都不行,就是要讹一笔钱,市场监管部门也是头疼没办法,因为确实没有合适的法条为商家护航。电影只能过个眼瘾,很多事还是期盼尽快颁布公平公正而又详细可行的法律明文吧。
《第二十条》最终的结局,是在主人公韩明在年轻时候对于法律的最朴素的认识的觉醒上促成的。韩明人到中年,处理着别人的案件,自己的家庭里也不太平。韩明一开始还有点唯唯弱弱,处事的时候会考虑到自己的转正诉求。他的同事吕玲玲复述了韩明年轻的时候对她说过的话,让韩明有勇气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替当事人和法律的公平正义说话。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看似非常充分的理由叫以前大家都这么干的,它来自于不是写在纸上的传统或权威,暗示因为某种做法历史悠久,就自然合理或者不应该受到质疑。然而这种逻辑忽略了社会、科技、文化和价值观随时间的演变,以及过去的做法可能已不再适应当前或未来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不断的挑战和更新过去的做法,以创造更加公平、有效和适应现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我们需要那些敢于挑战和质疑权威的人。
《第二十条》想表达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正义的伸张应该及时,且不应该让我们老百姓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做好事要付出巨大代价,就没有人想做好事了。希望我们大家都远离那些消耗我们的人和事儿,我们来这个世界是来享受这个世界的快乐和温度的,去经历应该经历的喜怒哀乐,而不应该被一些恶心的事情所折磨,我们常说正义永不缺席,我们要伸张正义,可正义迟到,谁来审判正义的不及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