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熟悉?因为有这点怀疑就先介绍几句:他可是一位真正的才子,不需要包装的文化大师。如果仅仅因为鲁迅先生《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就将他归类定性,可是会错过一个学习的途径。当年他与著名女作家丁玲一块儿乘船出国留学,丁玲去日本,梁实秋去美国。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其散文集《雅舍精华》,语言艺术、文思与知识性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不是现代名声显赫的大家如余秋雨等可媲美的。

今天要说的骂人故事,就是梁实秋先生的事迹。他从美国留学归来,才名之下,蔡元培委托他编著国民政府第一步小学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梁先生深感责任重大,影响深远,不敢轻易选文定稿,虚心请教从事启蒙教育的名家。最后,选定一位从事启蒙教育近五十年的老秀才建议的课文:
来,来,上学来!
梁先生确定后,公开发表征询意见。一时间骂声四起,特别是左翼文联的几位年轻人骂的特厉害。大意就是,五千年文明,大师辈出,名篇杰作浩如烟海。用这样的文字作为小学第一篇课文,不仅是对文化的不敬,简直就是祸国殃民,对世界献丑,丧失文化尊严。
梁先生就将这第一篇课文的编订,委托给骂的最凶的那位年轻人。两个月后,那位年轻人乖乖的送来原稿:经过反方一对比与思考,居然还是这一篇最好,一字也不能改。我也对先生致歉!
“真的一字不能改?”
“真的一字不能改,没有比这一篇更适合作为小学第一课了!”
梁先生看青年也是发自内心的,莞尔一笑:“谢谢你的参与。你也给我了最大的启发,发现原稿确实不好,需要完全改动。”
青年目瞪口呆,虚心等待,只见梁实秋提笔潇洒写下文稿:
去,去,上学去!
青年面红耳赤,但细细品味,又不得不服:作为还没有进入学校,对学校充满畏惧的小孩,老师与学校发出的召唤,还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因此,原文不合适。而以作为孩子的家长口吻的改动文稿,不仅符合情景、现实,也可以蕴含“为什么要去学校”的庞大信息,调动家庭与学校互动。确实改的好!
当然,梁实秋先生也是当面骂了那个学有所限的青年——别呆着了,无知的小子,上学去吧1
厉害吧?
可惜的是,青年气盛、才华横溢、少年成名的梁先生,在四年后欺负左翼文联,被瞿秋白先生看不下去了,找到鲁迅先生,请他写篇文章压一压梁实秋的气焰。于是就在瞿秋白先生一袋烟还没抽完的时候,诞生了那篇著名的《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因此四年不公开发文,算是销声匿迹了。
当然,梁先生的性格与幽默不改。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后,他算是第一批著文缅怀鲁迅的人,表达了巨星坠落的悲痛,他对先生才华的敬佩。当然这时候他出来,也有一点这个意思:骂我这么狠,你现在死了,我可以出来了,你又在哪里?

当然,作为近代才子的梁实秋先生,比起写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历史第一才子苏东坡,大唐专门口头占便宜,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玄都观里挑千树,皆是刘郎去后栽”的刘禹锡,无论骂人的技巧与雅趣,又要逊色太多了。
文人啊,厉害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