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75369/60d878f74481c828.jpg)
朋友家孩子一直都很乖,很听话,让做什么都会积极去做,而且不管做什么,只要夸一下她,她就很开心。但是朋友又怕孩子总是在为了得到表扬而做事情,很担心这样子培养孩子,以后变成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孩子。
其实孩子表现的好,愿意听父母的指令去做事情,并不绝对等同于孩子以后长大了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孩子”,这两个,严格来说并没有直接相关性。
如果你发现你和孩子长时间的交流里,孩子没有任何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更没有任何机会让自己的想法被倾听,你发现你家里说“不可以”的次数真的是太密集了,而面对孩子的疑问和困扰,你的回答就是“我说不行就不行”,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的个性当然也会萎缩。
第二个问题是,感觉孩子总是在为了得到表扬而做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面对孩子做了家务之后,如果我们的赞赏词只剩下“你好棒啊”、“你太乖了”、“你真是好听话的孩子”,确实是会给孩子传递出错误的讯息,潜意识地告诉孩子,“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才乖/要做爸爸妈妈要求做的事情才棒哦”。
我们其实忽略了一个事情,“你好棒啊”、“你太乖了”、“你真是好听话的孩子”是我们常说的“YOU”讯息,“YOU”讯息的传达的主语是“你”,传达的意思是“你做了什么事情,所以很棒/很乖/很听话”,确实存在一种有可能的隐患:孩子也许会认为做事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而并非真正出于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判断。
在孩子的情感的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孩子会逐渐从“我”,发展到“我们”,会开始尝试了解自己和世界、环境的关系,特别当孩子到了3岁后,能够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也会更进一步加强,也更能明白自己的行为,可以给别人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以及自己说过的话,会对别人的心情产生怎么样的变化。
如果你想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培养和启发孩子的体贴和同理心,你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用“I”讯息,去跟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明白,他的存在,对爸爸妈妈产生怎么样的感受;他的行为,对爸爸妈妈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比如你可以尝试这么说:
- “你把玩具收拾干净了,房间变得好干净,我感觉好舒服。”
- “我很开心能收到你送给我的小卡片。”
- “你把沙发划得太脏了,我好难过,也好烦恼不知道怎么样清洁。”
对孩子使用“I”讯息,其实是在跟孩子交流“我”的心情,也是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理解,他的行为可以对别人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而这个过程中,孩子所感受到的无论是伤心还是难过,是挫折还是鼓励,都是孩子培育同理心和体贴感的最好的生活来源。
我们常说,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一个体贴的人,但是体贴,绝对不是流于形式的附和和唯诺,相信这样子的孩子也并不是你想看到的。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体贴的人,前提是,我们也要让孩子能够感受和接触到我们的内心,让孩子不要总觉得自己在为了别人的要求而做事,而是他们可以发自内心地,真心地去做些什么,并且可以给别人带来怎么样的感受和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