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197818/509de6a455903d92.jpeg)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有很多让人值得思考的地方。在我们本以为态度决定行为的时候,作者告诉我们行为也决定态度。
作者深层次的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行为可以决定态度?美国人为什么给自己发动战争找一个充满和平的原因?为什么更提倡对孩子温和的告诫而非严厉的威胁?为什么纳粹集中营的守卫们似乎都丧失了人性?
作者提到了一个词语:认知失调。我们总是想让自己看起来言行一致。
认知失调:该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
一、美国人为什么给自己发动战争找一个充满和平的原因?
我们的记忆不是我们原有的记忆,它一直根据我们的行为来进行修正。
作者提到,伊拉克战争的起因,主要是想从伊拉克找到可能威胁美国和英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实可以理解为自卫。战争之初,仅有38%的美国人认为,即使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场战争也是正义的。五分之四的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有武器,并支持战争。但是,在战争之后,事实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而且战争带来的负面效果与日俱增,大部分人感受到了认知失调的不适感。
于是,美国政府对外开战的主要战争原因被后期人为的修正了,变成了
从残暴的和种族灭绝的统治下解放被压迫的人民,并为中东的和平与民主打下基础。
这个修正的原因把大部分美国人从认知失调中解救出来,并变成了最初记忆。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理解这种看上去站不住脚的借口会在美国成为主流价值观,因为大部分美国人在经历了认知失调之后,将自己的记忆重塑了。
二、为什么纳粹集中营的守卫们似乎都丧失了人性?
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会引发不道德行为。
人们在一开始杀人、奴役别人、或者审判别人的时候,都会感到不适。但这种感觉不会持续很久,在做出某一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会给自己的行为内化一种原因,故事里,我们总是读到,一些人经过血雨腥风,想要金盆洗手,不想干了。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杀人狂魔或者那些危害社会的人,在被抓时没有表现出任何愧疚之意。
实际上,他们在每一次行动之后,都修正了自己的内在,
参与判决的监狱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经历了“道德分离”,相信受害者就该得到这样的下场。行为和态度是互相支持的,有时候会达到道德麻木的程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97818/dd82c831f8b05b8e.jpeg)
三、为什么更提倡对孩子温和的告诫而非严厉的威胁?
在一个实验中,让孩子们分成两组。先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玩具,一组孩子被威胁不能玩儿,另一组孩子被温和的告诫不能玩儿。最开始,都起到了同样的制止效果。但是在几周后,将这个吸引人的玩具与其他玩具混合,再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四分之三被威胁的孩子都自由自在的玩儿了起来,而三分之二被温柔告诫的孩子却拒绝玩儿这样的玩具。因为,不玩玩具的这些孩子,他们在温柔的告诫之后内化了自己的决定。
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强调去找孩子的内驱力,在短时间内,也许恐吓孩子和有内驱力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一样的,但一旦将压力释放,在没有恐惧和没有内驱力的趋势下,这部分孩子就没有了精神支柱,不在有什么行动力了。
理想化的目标是让乔尼意识到:“我之所以打扫房间,是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的房间”,而非“我之所以打扫房间,是因为如果我不做的话,我的父母会杀了我”。
四、如果你很难过,请努力是自己微笑吧
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表情会影响我们的感觉,模仿他人的表情会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感受。如果你沮丧了一整天,你可以“大步流星的走上一分钟,同时甩动胳膊直视前方”来改善。实验表明:
那些被诱导反复微笑的人(与悲伤或生气相比)可以回忆起更多地开心事,并且发现快乐的心境会蔓延。
所以,请多多的微笑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97818/34ab54999e21ed9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