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曾说,自己的文学作品比哲学论著更能反映他的哲学思想,萨特的剧本《关门闭户》《恶心》也确实更好地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内涵。
最近有一部大热的动画剧集,像萨特的文学作品一样,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了很多哲学的主题,比如存在的意义,比如真实与虚幻,比如科技与人。
这部动画剧集,就是网飞出品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18集,每一集只有十几分钟。被网友亲切简称为《爱死机》。
这部动画剧集由不同的工作室出品,多个导演编剧参与,制片人大卫芬奇的想法是有的小工作室无力承担长篇动画,但有自己的特色,做短片动画是非常合适的。
这个观点对于这部剧集功不可破,于是风格各异的动画呈现在荧幕上,尤其堪比真人的CG动画,更颠覆了人们的想象,演员要失业了。
这部动画涵盖了科幻、恐怖、喜剧等多种类型,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3。
不只画面精良,动画短片也深入探讨了很多哲学问题,这不仅是一部在镜头上适合成人的动画,在思想上的门槛更高。
这部动画经由机器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机器不是反思的结果,而是反思的切入点,就像一面镜子,让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1
从来没有哪一种东西,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比机器更大。
动植物不属于人类社会,也不会在思想上对人类构成威胁。
机器是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机器是人创造的,但机器又由自身的发展,摆脱人类的控制,这两年的AI(人工智能),在学习等方面的创造令人望尘莫及,AI编写的稿件让记者失业,AI可以战胜人类排名第一的围棋运动员,AI的运算速度是人脑的几百万倍,可想而知,假以时日,AI会取得怎样的进步。
《2001太空漫游》因此人类对于机器的情感也很复杂,对于这个自己亲手创造的生物,机器对于人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机器的行为甚至会比人更理性。
人类自启蒙运动以来引以为傲的理性,在机器那里失效了。
人类标榜自己区别于动物的、超越生物本能的理性,在机器面前也不值得骄傲。
所以机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说既理解人类社会,也不理解人类社会,而机器本身给人类带来的伦理冲击也是巨大的。
影视作品对机器、科技的反思从未停止,很多60年代的现在看来依然叹为观止的欧美科幻电影,由于成片年代笼罩在美苏冷战的疑云之下,大多数人对于机器的态度是悲观的。
《人猿星球》这种悲观更多的是基于人类无法控制机器,彼此大规模互殴最后全部毁灭了,典型的例子是《人猿星球》那样的暗黑结尾。还有《2001太空漫游》这种由天才导演库布里克创造的超越时代的哲学经典,奠定了欧美科幻片的基调和色彩(白色)。
《异形》剧照70、80年代的《异形》系列,是科幻恐怖片的巅峰,美苏在太空领域展开竞赛,人们对于宇宙的好奇(恐惧)也逐渐增加,“在太空中,没人能听见你的尖叫”是《异形》著名的宣传语,也适用于所有的发生在太空的恐怖片。
90年代有《终结者》系列,00年之后还有《我,机器人》,以及最近大热的《黑镜》,都揭示了人类的阴暗面,未来是由机器统治的。
《终结者》总的来说,在欧美科幻影视作品中,悲观是占据主流的,这种悲观不是指一定悲剧结尾,而是说整体的基调,尽管有《钢铁巨人》《机器人瓦力》《外星人ET》《人工智能》这种相对温情的电影,但总体而言,对机器的警惕,对人类能否控制机器的怀疑是主流,总让人觉得充满着科技的未来非常先进,但并不美好。
2
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居日本在影视剧中对于机器的态度友好很多,很多70、80年代的人儿时最熟悉的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就是一个代表,拥有十万马力的小机器人阿童木非常亲近人类,跟发明者的关系也充满了父子之情,毫无控制与反控制之类的心机。
阿童木宫崎骏《天空之城》中忠诚的机器人士兵,《六神合体雷霆王》让那个时候的很多小孩子梦想着有六个机器人保护自己,关键时刻还可以合体成一个机器人。
在日本影视作品中,似乎机器对于人来说,更是忠实的伙伴,而太空也不是暗黑的、充满恐怖的存在,来自外星的存在不是要占有地球奴役人类,而是打败外星怪兽(例如奥特曼),帮助人类,保护地球。
《六神合体》与对科技的警惕相比,在日本科幻影视作品中,人类自身的问题才更值得重视,人性中的丑恶、贪婪、对环境的破坏等等,才可能是毁灭地球的危险因素。
例如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东京的毁灭是因为少年无法控制体内的超能力,而这种超能力“阿基拉”正是军方进行秘密实验的产物,说到底,这部88年上映的动漫科幻作品,落脚点还是对人性的探讨,对军国主义的警惕。
《阿基拉》大友克洋和宫崎骏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后者更温情,润物细无声,前者则更刺激,直观毁灭给观众看。
宫崎骏说,“一个异能少年站立在东京废墟之上,人人都会说这是大友克洋。”东京被大友克洋毁了很多次,但大多是因为人性的贪婪而对自身的无法控制。
如果说大友克洋的动画主题是反思科技与人性的关系,那么后者才是更重要的着眼点,因为科技的发展让人性的阴暗面更具有破坏性,这就像一个小孩子到处搞破坏不足为惧,但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危害性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3
《爱,死亡和机器人》是很少见的美国对于科技的反思非常温暖的动画。这种温暖不是鸡汤式的温暖,事实上18集动画有不少是“细思恐极”的,仔细回味会颠覆很多之前的认知,但主体基调并不是人类被机器迫害,片中的机器作为反思的切入点,思考的是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问题。
例如《三个机器人》(Three Robots),讲在人类毁灭之后,三个机器人对于人类生活的探讨,进行了“人类生活体验一日游”。
一个机器人捡到了一个球,它们搜索数据库显示人类对于这个球的处理是拍球,但机器人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玩的,对于人类对球类运动的疯狂完全不可理解。
还有吃饭,机器人的理解是“人有很多孔洞,人喜欢往这些孔洞里面填东西”“人的身体内部有酸液,能吸收这些东西的营养”。
当然,更好玩的还是对于一只猫的态度。动画主创们对于猫是真爱,已经在多个剧集中出现喵星人的身影。这一集中人类灭绝之前还给猫改造了基因,开发出了大拇指,于是猫能够自己开鱼罐头,得以在末世存活。
三个机器人的对话,提供了一个人类之外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新颖而深刻。
还有《齐玛蓝》(ZimaBlue):一个著名的艺术家齐玛在绘画中加入蓝色的小方框,外界传闻这位艺术家改造了自己的身体,能直接感知地球的温度,深入灼热的火山岩浆,感受极度深寒。
齐玛的作品中,蓝色方框越来越大,在最后一幅作品的发布会上,齐玛跳入蓝色游泳池,还原成一个小小的清洁机器人。
原来齐玛的雏形就是这个小小的清洁机器人,只是用来擦拭游泳池,后来不断被人添加各种新的技能,如植入感光芯片等等,能分辨出人类无法辨别的色彩,经过层层改造,最终成了艺术家齐玛。
齐玛和记者齐玛在游泳池解体还原为最初的清洁机器人,用着最简单的清洁刷头擦着游泳池壁,配上那一句台词“I‘m going home”(我回家了)绝对是最有深意的镜头。
“浮生着甚苦奔忙?”本是人生的终极问题,用机器的视角来探索,更具有了生存论的意义。
人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抔黄土,“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死亡或许是唯一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事件了,在死亡面前,一切的荣华富贵、权势地位都无能为力。
齐玛的终极形态但机器不用面对死亡的问题,对于拥有了人类意识的机器来说,这是另一种痛苦而不是优势,因此机器自己选择了“死亡”,选择了返璞归真。
这两年AI(人工智能)的题材大热,对于AI到底应该警惕还是应该庆幸,人们众说纷纭,人们已经丝毫不怀疑AI会超过人类,这就给人类带来了一个问题,面对这个注定会超越自己的事物,人类该如何自处?
在种种暗黑系的答案之中,《齐玛蓝》给出了另一种解答,也许,AI对人类产生威胁的同时,也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看清自己。
没有人们熟悉的欧美科幻的套路,让很多人会有不适感,像是憋着劲要找出某种阴谋,准备充足来参加鸿门宴,最后却看到了机器与人类其乐融融的聚餐场景。
机器为什么不想统治人类?AI为什么不支配人类?外星人为什么不奴役人类?似乎一个物种对于另一个物种的态度必须是敌对的,机器、AI必须要统治人类,否则就是不正常的,为何不反过来问问,机器为什么一定要奴役人类呢?
这部动画之所以给人以深刻感,就在于没有按照通常的“套路”演绎情节,而是给出了另一种可能,另一种视角。
例如在《机动装甲》(Franck Balson)中,人们兴奋不已地看着农户们操作着机器人打败了爬虫怪物的入侵,这是一个农场版的《环太平洋》,最后几秒的镜头拉远才发现,原来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外星,那些爬虫怪物就是这个星球的土著居民,而人类才是入侵、殖民外星的那一方。
这样的设置让人们的“恶意”无处安放,在几十年欧美科幻的思维定式中,很多观众已经养成了对外星生物、科技的恶意,这种恶意在《天鹰座裂隙之外》(Beyond the Aquila Rift)体现得尤为明显。
4
Aquila是天鹰座,熟知的牛郎星就是天鹰座中的一颗,距离地球16.69光年,片名Beyond the Aquila Rift中,天鹰座裂隙在拥挤的银河系银道面上画出一片广袤的黑暗区,当然这些都只是背景,理解成距离地球很遥远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一集的故事就发生在偏航的飞船上。
男主一行人飞船出了点问题,来到了一个距离地球非常远的星球,整个剧集男主都在温柔乡中,但总有象征潜意识的队友出来提醒男主女主的不真实性。
最终男主要求女主给他看真相,女主劝说无果,含泪说“我是关心你的,我关心每一个无家可归的灵魂。”
真相却是这是一个类似于蜘蛛的巢穴的星球,布满了类似蜘蛛网一样的丝,男主的同伴们已经在休眠仓死去了,骨瘦如柴的男主也在休眠仓中,女主(类似蜘蛛的外星人)给男主的梦其实是一种临终关怀。
虚幻与真实讽刺的是,当“女主”从洞里走出来,一开始的打光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女性,然而随着“女主”的渐渐走出,人们发现这是一个有着很多腿的外星人,其外表完全不符合人类的审美定义,甚至用人类的审美来说可以用恶心来形容了。
男主受到极大的刺激,主动沉入了梦境,这一次,象征潜意识的队友没有出现,男主应该不会选择醒来,面对真实吧。
这一集本身的视角很有趣,出现多次的圣母像,都在暗示外星人“圣母”一样的关怀。
然而网上的讨论更有趣,有很多人不认同这是外星人的临终关怀,却认为这是外星蜘蛛对于人类的损害,通过吸食人类的精神为食物。
这个讨论问题在于,在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外星人是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更直观地反映了观众习惯的思维定式。
首先,没有证据表明外星人是“蜘蛛”,具备蜘蛛一样的习性。
而观众只是因为看着多腿,和类似蜘蛛一样的网,就把生活与地球几亿光年之外的星球的外星人定义为蜘蛛,是很可笑的。
几百年前,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哲学在争论认识的问题的时候,有个关键争论点就是认识的来源,经验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唯理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演绎。
可是演绎无法给出新知识,而当经验中不存在这样的认识,又该如何进行认识呢?
于是休谟提出,因果关系是习惯联想,根本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只是人们看多了A和B总是相伴出现,而觉得A是B的原因,B是A的结果。
这样的结论给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极大打击,也促使康德作出了调和二者的尝试。
在这一集短片中,网友对于外星人的认识,完全来源于对地球经验的复制。
因为地球上的蜘蛛长这个样子,因为地球上的蜘蛛织网,因为地球上的蜘蛛是织网捕猎,通过注入毒液麻痹猎物而食用。
所以只要与地球上的蜘蛛相似的外形和相似的网,外星人就有地球上蜘蛛一样的习性。
这样的逻辑放置在动画的背景下就有些问题,为什么十几光年之外的外星生物要遵循地球上的生物的习性?
通过外形对外星生物进行道德评判,跟剧集中的男主,因为外星人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而无法面对现实,选择沉入美梦的行为,没什么不同。
不同物种之间的临终关怀很好理解,豆瓣上一个网友说的好,就像一只搁浅的鲸鱼,我没有能力送它回到大海,也知道它必死无疑,我只能不断地往它身上浇水,让它死得舒服一些。
不得不说,很多人的临终关怀的意识太差了。
大多数人不在乎死得有尊严,也能理解,因为活得有尊严的都很不容易了。
所以不理解外星生物对于死亡的临终关怀也是常理之中,但这些讨论正是这部短片的成功之处,毕竟有讨论,才会引起注意。
争议,是反思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