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

作者: 明觉_8ad4 | 来源:发表于2019-07-30 12:02 被阅读0次

    基本概述

    拼音名:Gan Ji

    英 文:Rickets plot

    常见证型有:①乳食壅滞型疳积。证见精神烦躁,夜寐不安 ,纳呆,腹胀形瘦,腹痛,磨牙,毛发稀疏,手足心热,大便泄秽,小便混浊,舌苔厚腻,脉滑数。治宜消积导滞,方用保和丸、消乳丸等。②脾虚失荣型疳积。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发稀,厌食,腹大青筋、大便完谷不化,小便如米泔,舌淡苔腻,脉濡。治宜益气理脾,方用肥儿丸等。③气血两亏型疳积。证见精神萎靡,睡时露睛,食欲不振,便秘或泄泻完谷不化,面色?白,形瘦羸弱,四肢不温,啼哭无力,口唇干燥,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和胃,方用人参养荣汤等。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对于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病因

    乳食不节,伤及脾胃

    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脾胃虚寒薄弱

    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其他

    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疳积:中医指小儿面黄肌瘦,腹部膨大的病,多由饮食,没有节制或腹内有寄生虫引起。

    症状

    积滞伤脾

    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不调,常有恶臭,舌苔厚腻。

    气血两亏

    面色萎黄或苍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烦躁,睡卧不宁,啼声低小,四肢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诊断

    疳症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积滞

    (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证候分类

    疳症

    (1)疳气:形体略见消瘦,而色稍萎黄,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脉细滑。多见于本病之初期。

    (2)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3)干疳: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积滞

    (1)乳食内积:面黄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2)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治疗

    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其他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躁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药膳食疗

    疳积,又称食滞、食积。小儿一旦患有此病,影响营养的吸收,造成生长发育不良,严重 者会合并其它症,导致死亡。所以对小儿疳积的尽快治疗,显得格外重要。

    积滞

    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吐出奶块及食物,腹胀而硬,大便酸臭,烦躁哭闹,苔白厚腻,脉滑有力。治宜消食导滞。

    (1)二丑消积饼 黑、白丑各60克,白面500克。将二丑炒香脆,研成细粉状,与白面调合,加适量白糖,焙制成每块重3克的饼干食用。每服1~块,日3次。

    (2)鸡内金粥 鸡内金6克,干橘皮3克,砂仁1.3克,粳米30克,白糖少许。先将前三味共研成细末,然后与粳米同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温服,早晚各1碗。

    (3)鹌鹑大米粥 鹌鹑1只,大米适量,调味料少许。将鹌鹑处理干净,切成小块,与大米同煮作粥,调好味。空腹温热食,日2~3次。

    (4)香姜子奶 丁香2粒,姜汁1茶匙,牛奶250毫升,白糖少许。将丁香、姜汁、牛奶同锅煮沸,去丁香,加白糖,温饮。

    (5)莱菔子散 莱菔子6克,焙干研末。用温开水调服。

    (6)五香散 芡实、扁豆、玉米、黄豆均炒熟各等份,焙鸡内金1/4份。将五味均匀研成极细的粉末状,每服15~克,温开水送服,日3次。可连用1~2个月。

    疸证

    长期胃纳不振,时时腹泻,面色黄白,毛发枯槁,形体羸瘦,精神不振,目光黯淡,睡间露睛,甚则浮肿,舌淡少苔,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胃,补养气血。

    (1)二藤健脾糕 旋花根150 克,鸡血藤60克,粳米250克,白糖250克。将前三味共研细粉,混匀后加白糖,用水适量揉成面团,切块或搓成小团块,蒸熟。分顿随量食。

    (2)山楂蜜膏 山楂、蜂蜜各500克。将山楂洗净,去核,切成薄片,加水适量煮糊,再加蜂蜜炼成膏。每服半匙,日3次。

    (3)小米山药粥 山药45克(鲜品100克),小米50克,白糖适量。将山药洗净捣碎或切片,与小米共煮作粥,熟后加白糖适量调匀,空腹温热服食。

    (4)木鳖榧子夜明砂散 鸡肝4具,木鳖、榧子各3克,夜明砂6克。将前三味炒至黑褐色,研成继末,分成4份,分别与不沾水之4具鸡肝(雄鸡经阉割的鸡肝)同蒸,熟后食用。每次服鸡肝1具。服后忌喝茶。

    (5)内金鳝鱼 黄鳝1条,鸡内金6克,调料适量。将鳝鱼剖腹去内脏,洗净,切成2厘米长的段,鸡内金洗净;将鳝鱼和鸡内金同放入蒸盆内,加生姜、葱、酱油、食盐、绍酒各适量,入笼蒸至熟透,调入味精。随意服食。

    (6)炒扁豆淮山药粥 炒扁豆60克,淮山药60克,大米50克。将扁豆、淮山药洗净,大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共煮粥。

    (7)茯苓粉 茯苓适量,研粉。每服15克,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医学(中医)上称之为“挑疳积”。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1、挑液法(针挑四缝穴): (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小儿疳积的刮痧疗法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

    2、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1)选用三棱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手第2、3、4、5指第一、二指节腹面正中,即疳积点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押手:因为挑脂要挑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故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可请助手协助。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儿手指,并以左手拇指分别向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

    (4)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动作迅速地挑开皮层,进入皮下。皮下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爆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

    (5)术后针口涂上红汞,用消毒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能放松,否则即可引起出血。

    (6)术后嘱患儿(或家长)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

    (7)因其针口较深、押手挤压,出血较多,留有微小创口必须用纱布垫加压包扎。5天后不能拆封洗手,不能用手拿取他物,以防感染。

    本法不及针挑四缝穴之简便、安全,而疗效相仿,故目前临床多用针挑四缝穴。

    二、治疗机理 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有学者提出针挑四缝,不但能用于治疗,且有鉴别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意义。

    小儿疳积的拔罐疗法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

    [临床应用]

    本疗法用于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疳症、虫积

    取挑液法(针挑四缝穴)或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咳喘

    取挑脂法。

    1、取点方法:取肺俞、风门、外喘息(大椎穴旁开1.5寸)、天突、膻中、中府、掌三点等,每次针挑3-4个穴点,隔日1次,轮流选点挑刺。

    2、辨证加减:表证、热证,加挑风池、大椎。慢性期则应按所犯脏腑而加用相应之背俞穴,如脾虚者加脾俞、中脘;肾虚加肾俞、关元。也可选用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和治喘五平穴。治疗后期在掌2点处挑脂或割脂1次。

    3、针挑方法:凡属热证、实主,均用泻法。即每次取点宜多,针挑提摆幅度大,用力强,创口较大,挑出脂多,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逆方向,总之刺激总量大。凡属虚证、寒证,宜用补法。每次挑点少(2-3个),针挑不提摆,用力小,挑时短,创口小而浅,脂出少,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顺方向。

    正在加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疳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ig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