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微信,已经毕业工作六年的我,陆陆续续地找到某某某或者被某某找到。那些被尘封在毕业册里的名字还有驻守在毕业合影里的模糊样子,由着朋友圈,逐渐清晰起来。而我也从他们的口中,慢慢拼贴出一个让此刻的我感到陌生又熟悉的标签—多愁善感。
我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这并不可耻?!这多愁善感的标签,说来话长。小学时候,我是典型的丹凤眼、瓜子脸,古典美那一挂的,村里人都说我长得像林黛玉。那时候电视剧《红楼梦》正热播(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的唯一印象就是哭啼啼,多愁善感,而我也真是应了人们的说法,泪点极低:小时候看琼瑶阿姨的那些戏《梅花三弄》、《新月格格》还有什么《武则天》、《一代皇后大玉儿》(又一次暴露年龄),每次都哭的不能自已,好像才上小学的我就已懂得爱恨情仇一般;还有就是受不了批评,老师批评会哭、爸妈批评会哭,不知为啥,眼泪就好像不是我亲生的似的,管不住。所以小时候的多愁善感就等于爱哭。
高中时候,是我认为最该谈恋爱的季节。虽然很多家长至今扛着反对早恋的大旗,但我仍然觉得这就是人类做自己该做的事,和婴儿时期几个月换牙、几个月会爬,几个月说话是一样的,自然规律,只不过因人而异,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所以我的高中除了点灯熬夜的学习,也做过黑灯瞎火地蒙在被窝里打小灵通被宿管抓,亦或月黑风高在操场看星星、看月亮被教导主任“扫黄”。为了那时的爱情,我写过一箱子的情书,有些至今仍挂着泪痕,我写过厚厚的几本日记,有些现在还泛着忧愁的气味。我们那时可以熬夜看完《我为歌狂》、《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还有一些不知所云的《当代歌坛》之类,这些“黑夜”里亮晶晶的“星星”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多愁善感”。
如果说小时候只知道哭泣,到高中我已学会将情绪记在纸上,写在情书里,写在日志本里。
大学时,我有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QQ号,我开始在空间写日志。异地恋的思念、分手的颓废总之各种伤心欲绝,生不如死,以至于现在看来,屏幕都仿佛冒着眼泪的水汽。日志评论上全都是:加油!还有我们!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没有谁离不开谁!站起来!四代法尼亚!”大家都说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
说的多了,我也就相信了自己是多愁善感的,后来实习了,工作了,来到了一个我可以肆无忌惮的城市,因为我不认识谁,谁也不认识我,我本可以放肆地哭,任意地笑,码我的字,但不知怎地,当别人说我是个多愁善感的文艺女青年时,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甚至有一丝羞耻。
于是,我不再多愁善感,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内向文艺女青年,我的QQ空间最后一篇日记定格在2010年10月我离校实习的那个月,我的微信朋友圈满满都是正能量,再也没有什么忧愁和泪水。我的那些用微信找回的年少时的朋友们说“法尼亚,你变了!变开朗了!你现在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然而穿梭在帝都的人潮中,可能是我已经编织了一件合身的盔甲,让我相信生活没有疼痛;我可能已经忘记怎么码字,因为我一直以为码字就是为了排出泪水,分解忧愁,而现在泪水忧愁已不在,所以码字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可是,我也真的有想要痛哭流涕、忧愁缠身的时候,只是我害怕脱掉编织的盔甲,人们会再一次说“看,她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肯定过的不幸福!”是的,我学会了掩饰,是因为害怕别人说我过的不幸福。
现在,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躲在自己的盔甲里,是错误的,活在别人眼里是错误的。悲伤时候就写出泪水,不要假装幸福,忧愁时候就码出薄云,别再粉饰不堪,我就是多愁善感,爱咋咋地!
所以,我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这不可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