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网上学习一门《论语的教育智慧》的课程,我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写了不少的听课笔记,课下又读了《论语》中相关的篇章,根据课程笔记和我对《论语》相关篇章的理解,写了一系列文章梳理《论语》中教育思想,通过这样一翻学习和研读,我又一次发现《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深刻的思想,无怪乎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由此,我觉得有全面系统的通读一遍《论语》的必要,但是这项工作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将是对我学习毅力和智慧水平的一次考验,为了督促自己坚持完成,做到不偷懒,不懈怠,我决定通过自己浅薄的知识,根据前人对于《论语》的解读,在通读《论语》的过程中,把自己对于其中的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文字的方式留存下来。这好像有点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的味道。二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论语》,认识、发掘其思想,渊远流长,经久不衰。这种研究一直延续到新的世纪。国外有学者称:“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为什么《论语》能几千年经久不衰,魅力无限呢?关键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自身体现的价值。人们普遍认为,《论语》所反映的孔子学说,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有人认为,“《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除此之外,后人对于《论语》的至深酷爱和潜心研究,不能不说是《论语》生命之树常青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载,两千多年来,《论语》研究的各种版本已达三千多种,浩如烟海。古人前人对《论语》的解读和注释已经有很多版本了,我所知道的比较有名的比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些版本的著作都可以作为理解《论语》的入门读物,(前几年比较火的北师大那个美女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的《论语心得》纯属心灵鸡汤,在学理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我所参考的版本主要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论语无障碍阅读》这两本。
《论语》共20章,每一章又若干则,共602则,我决定大概用一年的时间,对每一则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只能是打上问号暂时作为问题留存了,也许岁月会告诉我答案。当然,《论语》是一部常读常新的著作,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论语》,感悟一定不尽相同。
三十多岁开始系统的通读《论语》,也许还不算晚吧,以前上学时学到的《论语》中的只言片语以及老师对于那些只言片语的讲解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这一次系统的阅读和解释,我想会有更大的收获。
最近两年来,我读过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慢慢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我想要想深入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一定要自己去阅读原典,回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去自己一看究竟。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去读《论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简单的说就是“好奇心”的驱使。
是的,三十多岁,我决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出发了,我期待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我去寻找那些古老的智慧,通过那些间断语式的古代汉语,探寻古代圣者们的思想,期许对当代自我成长的人生启迪。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在我已经开头了,俗语还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想这个头一开我就回不去了,作为一个非中国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想读懂用古代汉语记录下的智慧之语一定会有不小的难度。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这个知识开放的时代,各种参考资料都能买到,我相信只要用心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我很喜欢一部小说的名字《在路上》,一个人要想成长必须要在路上,要么身体在路上,要么灵魂在路上,身体到不了的地方,灵魂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