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马婆岭。正式名字叫马坡岭,此处采用合符旧时传说的名字。马婆岭东接东门红旗大道,顺坡而下,接东郊路,事实上可以一直到贡江河边,后来建有一菜场,挡住了下坡势头。现在这菜场假定不存在,此路由东郊路说起。
路左为几间矮房,然后是一条新开的马路。六十年代开挖道路,为了计算土石方,中间都会留下一些土墩,那些土墩有二米多高,黄土。此路是从天竺山靠河一边切出,现在叫渡口路,那时有无渡口,待考。过此路口,则是一些破旧房舍,然后是天竺山公园。天竺山公园为烈士陵园,每年清明,学校组织到此扫墓。公园大门为弧形,庄严肅穆。大门旁有一条小路,贴着围墙向东南延伸,其右侧一些低矮之房舍,与马婆岭路边建筑相表里。尔后,是黄土坡,陡坎,其上为几栋红砖楼房,其中有爱读书的同学家。有年夏天,在他们家中借得几本禁书,视若珍宝。后来才知道,对一定级别的领导是有不同的禁书标准的,其他方面也一样。那几栋楼房围成的小区,正门斜开对着红旗大道。
路右,沿袭了东郊路的骑楼,一个略带弧线的拐角。骑楼下,有老式的茶馆。尔后,是一间红砖门面,一个仓库。仓库旁,一条小路进去,里面有三两大户人家。第一家,有土墙围墙,里面一小院落,一棵树,左右厢房和中厅,二层楼,小四合院格局。在右厢房里住了一个会画画的朋友。小路左转,转角处为第二家,有天井的人家,青砖瓦房,应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第三家,内部结构复杂的老式建筑,几处天井,青砖到栋,这里有我很敬佩的朋友,但我对此处建筑熟悉时,已经是七十年代后期了。
回到正路上。仍然是老房子,而且颇有些讲究,甚至有楼房。1968年的一个冬天,赣一中的小将们在此找了一个医生的麻烦,烧了他许多的书。我发现烧线装本烤火是比较文明的,总比打人文明。继续上坡,则是一条老马路,路口一侧,是一些竹棚编就的房屋,住了著名的治风湿病的医生,那年在他手上把我的临时性关节炎治好了。后来,我又有位同学说他的医术不行,理由是没治好他的病。据说六十年代以前的汽车站就在这里,我从来就没在这里坐过长途客车,当时成为货运站。货运站再南,有一山坡,山坡上有学校,赣州二中,其正门开在红旗大道。
马婆岭的主体居民为广东人。七十年代末期,南风初至,得风气之先,此处涌现出不少改革先驱,有的后来成为成功人士,有的只能算是改革前贤。那是“吆米卤鹅”诞生的地方,那也是“吆米卤鹅”诞生的时代。历史与场景,都是可以回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