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于一件事,不觉累,没有时光被荒芜了的遗憾,收获的尽是快乐,而且丰盈了精神。这一定是一件随心而做的事。
但是,人又很难做到一辈子只沉迷于一种状态,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一样的乐然为之的内容。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在他看来,作画和写文没有矛盾,完全听从生命的需要,选择内心深处在不同的情境中最渴望的呈现方式。把握不好,全盘皆输。而他却能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究其缘由,皆因冯先生可以抛却尘凡杂念,将自己完全放置于艺术的境界,听法自然,身随心动。带给我们震撼的不仅是他斐然的成绩,还有他因为遵从生命而展现出来的潇洒豁达。
很多时候,我们是难以把握这其中的度的,做着一件事,心里偏偏惦记着另外的事,结果是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意义的妄想中,两件事情都没有做到最深入。况且,在生活中,我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面临找不到出路或者是遭遇瓶颈的困顿与挣扎,冯先生随心而动,天成于自然的哲思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爬山爬到峰顶时,纵入水潭游戏;在浪中耗尽体力,便仰卧在滩头享受日晒与风吹。在树影里吟诗,到阳光里唱歌,站在空谷中呼喊。”换一种方式,选择无须拿捏便沁然入心的征途,像是瞬间找到了回家的路,满载欢畅的洒下一地光辉,随意捡拾,竟都是冰洁润滑的珍珠。
拿身边的例子说开去,当你沉浸于书本,那些张弛开合的故事,有序缠捆一起的公式数据,睿智含蓄的哲思,足以把你的心牵进去,再牵进去,于是,此时的你拥有的是一个相对持续的读书状态。而放下书本,身心俱投的又是一件极其酣畅的事。
读《遵从生命》这篇散文,自己转身变成了那位记者,在一个有阳光的下午,倾听冯先生谈他在不同的生命状态下,毫不刻意的跟着自己的内心往前走,往前走。语言细腻真诚,娓娓道来,如他的心态,坦然且有的放矢。于是,我们不仅领悟遵从内心方能开合自如的境界,又学会了为文的笔法,实属不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