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如何养成好习惯的第4次分享中提到了双曲贴现,那么什么是“双曲贴现呢”?
为何在人们的心中会对“眼前的回报”有着过高的评价,却同时低估了“将来的回报”或“惩罚”呢?人类自身的这种特性,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又称为非理性折现,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现象描述折现率并不是一个不变量,具体是指人们在对未来的收益评估其价值时,倾向于对较近的时期采用更低的折现率,对较远的时期采用更高的折现率。该理论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应用,例如药物依赖,赌博等关于自我控制的行为。(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可是也有一些人可以很快适应这种新的游戏规则。这些意志坚定的人能够坚持良好的习惯,并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付出。那么,屈服于眼前回报的人与愿意等待将来回报的人之间到底有何差异呢?
针对这一问题,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项著名的“糖果实验”。由于糖果实验是本书要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所以请各位读者务必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Bing Nursery School)中挑选了4岁到5岁的幼儿作为实验对象。首先,让孩子们从糖果、曲奇饼、咸脆饼中选出自己最想吃的那个。然后,在他们每个人面前的桌子上放一个(这里就以糖果为例)。接着,让这些孩子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A. 马上就把眼前的这一颗糖果吃掉。
B. 研究人员最多20分钟就会回来,如果在此期间谁没有吃掉这颗糖果的话,他就会得到奖励,再吃一颗糖果。
他们在糖果的边上放置了一个按铃,如果哪个小孩实在忍不住的话,就可以按响按铃,然后马上把那颗糖果吃掉。相反,在研究人员返回来前,没有吃掉糖果的人获得的糖果数将会加倍。
这项实验的重点就在于,如果不被眼前的回报所诱惑,将来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回报,而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一种十分必要的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们被糖果的香味吸引了,有的在拼命地用鼻子闻味道,有的则做出假装吃糖的样子,一边等待一边用手指蘸一点点糖果上面的糖粉来舔。而那些一直盯着糖果看的孩子,差不多都没坚持到最后。一旦想着自我安慰只吃一小口的话,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面对想吃但又不能吃的困境,孩子们把手放在额头前,显得非常苦恼的样子,这和大人们遭遇烦恼时的表现毫无二致。
在该实验开始后的6分钟左右,就有2/3的孩子等不及吃掉了面前的糖果。而剩下1/3的孩子则选择了继续等待,并最终获得了两颗糖果的奖励。
接下来就是这项实验有趣的地方了。通过对那些接受了糖果实验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那就是,在幼儿时期愿意等待的时间越长的人,在SAT考试(相当于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中所获得的分数越高。能够坚持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那些只等了30秒就放弃的孩子的SAT成绩竟高出210分。
愿意为了获得糖果而等待的孩子,他们与伙伴、老师都能愉快地相处,长大后都能从事较高收入的职业。即便人到中年,也不会那么容易变胖,BMI指数比较低,滥用药物的可能性也更小。一项在孩子4岁到5岁时所进行的实验,竟然可以让我们大致预想出这个孩子今后的人生状况,这真是太惊人了!
在新西兰,人们曾对1000个人从出生到32岁的成长过程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也是一样,那些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成年后变胖的概率很低,很少有人会染上性病,牙齿等各方面也都保持着健康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