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牛妈 作者
《我的前半生》大结局,可能不是你预想的结局。在过去这些天,这部剧刷爆了朋友圈,而我一直在思考和琢磨的,就是剧里两个同龄的孩子——平儿,罗子君的儿子;佳清,凌玲的儿子。
虽然这部电视遭到了很多的吐槽,但在家教这个角度上,这部剧确实反映了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两个孩子有不少相似之处。
首先,都还小,都在上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接受知识最快速的阶段,比较敏感。
其次,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佳清是很小就没有爸爸,到后来随妈妈跟了后爸陈俊生,而平儿是“长大了”才失去爸爸,也得到了男主角贺涵叔叔的疼爱。
再次,都有一个非常爱自己的妈妈,虽然爱的方式不同——而这也直接决定了两个孩子思维方式和成长方式的不同。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剧里一个画面印象深刻。当时,陈俊生正带着两个孩子做作业。
佳清问妈妈怎么还不回来,爸爸说有聚会。
平儿有点得意地说,“这是欢迎我妈妈的聚会。我妈妈以后要和爸爸、和凌玲阿姨一起上班了。”
很平常的一句话,佳清却回了一句,“怎么可能?你妈妈是卖鞋子的。”
平儿也不甘示弱,顶了句,“我妈妈比你妈妈长得好看!”
这下子,佳清更生气了,“好看有什么用?不是照样离婚了!”
瞬间平儿就哭了……(虽然佳清的妈妈也离过婚啊……)
孩子间的这种争吵本是小事,问题在于争吵之后,大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凌玲对佳清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且勒令儿子写检讨书,并说要找一天让佳清给平儿当面道歉。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错的?且看这份检讨书的口吻——那么成人化,简直不像出自一个小孩子之手。
如果这真的是佳清亲笔所写,是他的真实想法,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灵得是何种模样?
如果这不是佳清所写,是妈妈“教”他的,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不去正视、讨论,反而以“代写”的方式,教孩子讨好他人,不更是一种悲哀?
凌玲对儿子的“成人化”教育理念贯穿全剧。剧里有另外一幕,是凌玲辅导儿子写作业,为了让儿子按照要求完成不少练习题,她开始传输她自己的人生观:
“如果今天的作业没做完的话,明天很有可能不及格的。如果你明天想过好日子,你今天就必须努力。”
这句话曾经为凌玲这个角色拉回了一些粉,不少朋友说,看,这个妈妈当得还是很称职的,当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时候,就要耐心和孩子讲道理。
可当我们联系全剧,特别是凌玲后来变得越来越原形毕露和面目狰狞时,再来看这句话,我们就会发现,她其中在剥夺孩子的自由与权利。即使在生活当中,凌玲也从不允许佳清像个孩子般任性、委屈——当平儿来到爸爸和凌玲阿姨组建的新家庭时,凌玲要求佳清把自己心爱的车模让给平儿:
佳清的表情,像不像你我身边那些因为懂事,结果什么都得让给别人的“乖”小孩?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环境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甚至身边大人为人处事的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日常的行为。 其实想一想,整部剧里,没有一个赢家。不仅是大人,两个孩子——佳清也好,平儿也好,都挺不幸的。
佳清从小跟着这么一个绵里藏针的妈妈,心智已经不是一个正常孩子的心智了,而平儿,虽然比佳清要幸运一些,但终归强不到哪里去——他同样要做为“小跟班”,因为大人的改变、顾虑和计算,而不断来到新的环境。
在片子倒数第二集里,罗子君决定带儿子去深圳。她对儿子说,“对不起,儿子,要让你跟着妈妈,离开熟悉的地方,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学习还有生活,不过呢,什么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你现在多去了一些地方,将来长大了以后,就会比别的小朋友有更宽广的见识。”
平儿问,“去到新的学校,别人不认识我怎么办?”
罗子君说,“所有的朋友都是从不认识到认识的啊。”
晚上收拾行李时,平儿的东西太多,箱子装不下了,罗子君就让他放到自己的箱子里去。
这时,片子响起了画外音,是罗子君的心声:“对孩子来说,生活里都是加法;对大人来说,该做的却是减法,以为舍不得的,狠心地回头走掉,很可能后来发现,也没有那么非谁不可。”
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健康,比凌玲教导佳清的“今日努力论”,和罗子君给平儿所谓“挫折教育”都更重要。两个同龄男孩的成长,是值得深入思忖的家教课,因为很多时候,人生如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