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燕音羽
2018年印尼巽他海峡的喀拉喀托火山岛喷发,引发了海啸。
海啸当时袭击了爪哇岛西部的万丹省和苏门答腊岛南端的楠榜省。
事实上,这两个地方在大约一千年前属于同一个国家——阇婆国。
虽然这个古国也早已消失在尘埃中,但是我们读《诸蕃志》还是能遥想一下当年的热闹情形。
【译文】
阇婆国(阇:Du,1声)
大概位置(来源:Gunawan Kartapranata,维基百科)阇婆国位置约在现在印尼的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或兼称这两岛。
自南北朝至明代约千年之间(公元5-14世纪),该地都是古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阇婆国,又叫做莆家龙,在泉州的东南方向。
大概在冬天的时候起航,因为要借助北风。顺着北风日夜不停行驶,一个多月就能到达阇婆国。
向东到海,水势逐渐低下去,那边有个女人国。再向东走就是海水排泄的地方,那里已经不是人世间了。
在海上行船半个月,可以到达昆仑国。
向南走到海要三天,海上航行五天就能到达大食国(阿拉伯帝国)。
向西走到海需要四十五天,向北走到海需要4天。
向西北航行十五天,到达渤泥国(今文莱达鲁萨兰苏丹国)。再航行十天,到达三佛齐国(现在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再航行七天到古逻国,再七天到柴历亭(今马来西亚乞拉丁),抵达交趾国,再到广州。
阇婆国有两座寺,一个叫圣佛寺,一个叫舍身寺。国内有座鹦鹉山,山中出产鹦鹉。
普兰巴南神庙(来源:Arabsalam,维基百科)婆罗浮屠(来源:alternatively © CEphoto, Uwe Aranas)
不知道文中所说的是不是上面这两座寺庙,不过现在我们如果去旅游的话,这两处地方都是值得一去的。
普兰巴南寺庙群
建于公元900年左右(这个时间正好是阇婆国存在的时间),是为埋藏当时国王及王后骨灰而修建的。
位于印尼日惹东北16公里。由250座大大小小的陵庙组成,由其所在的村庄而命名,这个地方在公元8~10世纪时可能是当时爪哇时代的古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它是印尼又一个世界著名的历史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贵产名录,是印尼最宏伟壮丽的印度教寺庙。
婆罗浮屠
位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大约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
“婆罗浮屠”这个名字的意思很可能来自梵语"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山顶的佛寺”。
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
它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
国王在头顶梳髻,戴着金属铃铛,身穿锦袍,穿着皮鞋,坐在方椅子上。官员们每天拜见国王,拜三拜后才能退下。
国王出入乘坐大象或者手抬椅,五百到七百个精壮士兵拿着武器跟随。
从这里看出阇婆国还是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能够带着武装部队出行。
不过这可能也和当地人“尚气好斗”有关。
老百姓看见国王来了都跪坐在地上,等他走过去了再起身。
国王任命三个王子做副王,一起治理国事的官员有司马、杰落、佶连,他们的职能相当于中国的宰相。
他们每月都没有薪水,但是随时能得到赏赐的土特产和其他诸多物产。
再下来有文官三百多名,分别管理城池、国库和粮仓以及军队。
领兵的官员每年可以得到二十两金子。三万士兵,每年也可以得到不同数量的钱财。
当地的风俗:结婚不需要请媒人下聘,只要给女方家里黄金就可以娶过门了。
国家不设立刑罚制度,犯罪人员根据犯罪行为的轻重缴纳黄金赎罪,只有土匪大盗才会被处死。
十月份有游山活动,出游的人有的骑山马,有的坐软布轿椅。他们的乐器有横笛、鼓板,他们还善于跳舞。
山里猴子很多,而且不怕人,人们发出“霄霄”的声音它们就会跑出来。
人们扔果子给它们,就会有大猴子先跑过来(当地人称它为猴王)。猴王吃好以后,其他的猴子把剩下的果子吃掉。
国内有竹园,竹园内会举办斗鸡、斗猪的活动。竹园的房子很壮丽,用金色和绿色涂抹装饰。
商人到了这里,当地人把他们安置在旅馆里,饮食丰盛清洁。
当地人披头散发,衣服从胸部一直缠到膝盖。他们生病了也不吃药,只会向神佛祈祷康复。
老百姓们只有名字没有姓氏,他们意气用事好打斗。阇婆国和三佛齐国有国仇,两个国家互相攻击对方。
19世纪茂物(来源:Tropenmuseum,维基)两个国家互相攻击,到最后谁也没有灭了谁,反倒是阇婆国被爪哇灭了,三佛齐被马六甲王国灭了。
历史的车轮碾过,这些曾经的国家无不灰飞烟灭。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阇婆国曾经和中国建立往来,后来断绝了。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阇婆国再次恢复向中国朝贡。
阇婆国的地势平坦,适合耕种。
当地出产稻谷、麻、小米、豆蔻、麦,用牛耕田。农民们缴纳十分之一的收成作为税款。
人们煮海水做盐。
当地鱼、鳖、鸡鸭、山羊很多,人们还杀马、牛来食用。水果有:大瓜、椰子、香蕉、甘蔗、芋头。
这里还出产:象牙、犀牛角、珍珠、龙脑、玳瑁、檀香、茴香、丁香、豆、荜澄茄、降真香、花纹席、宝剑、胡椒、槟榔、硫磺、红花、苏木、白鹦鹉。
当地人还养蚕织布,织有杂色绣丝吉贝绫布。当地不出产茶叶。
酒一般都是由椰子和虾猱丹树中自然发酵或自然产出。虾猱丹这种树中国人从来没有见过。
虾猱丹树(来源:ecosystema.ru)这个“虾(Nao,2声)猱丹树”很神奇,它是自产美酒的。
在《马可波罗行纪》就有这种树的详细描述:当地人想要取酒的时候,就折断一根树枝,把一个盆放在断枝下面,一天一夜以后树汁就会流满这个盆。
这个树汁就是酒,有红白两种,味道还不错。
当地人一般只会拗断4条树枝,等到这些枝条都不出酒的时候,他们就会给树浇水,树又会长出嫩枝。
有的酒是用桄榔、槟榔酿成的,自有一股清香的味道。
蔗糖有红白两种颜色,味道都很甘甜。
阇婆国用铜、银、黄铜、锡混在一起铸造钱币,60个钱币换一两金,32个钱币换半两金子。
外国商人来这里经商买卖的话,用夹杂来金银或纯金银的器物、五色缬绢、皂绫、川芎、白芷、朱砂、绿矾、白矾、硼砂、砒霜、漆器、铁鼎、青白瓷器来交易。
这里胡椒很多,贩卖的商船可以获得五倍以上的利润,他们经常违反禁令,偷偷装载着铜钱来交易。
胡椒素有“黑色黄金”的美称,并且曾经被作为货币使用。
尽管不是胡椒的原产地,但是印尼早在宋代就成为胡椒的输出国,到上世纪90年代末,印尼胡椒出口量全球占比一度超过了30%。
近年来,印尼依然是世界上胡椒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国家,甚至超过了原产地印度。
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在海上争夺战,也有胡椒等香料贸易的因素在内。
朝廷屡次禁止胡椒贩卖到国外,外国商人谎称自己是附属国苏吉丹的人。
【原文】
阇婆国阇婆国,又名莆家龙,于泉州为丙巳方;率以冬月发船,盖藉北风之便,顺风昼夜行,月余可到。东至海,水势渐低,女人国在焉;愈东则尾闾之所泄,非复人世;泛海半月,至昆仑国。南至海三日程,泛海五日至大食国。西至海四十五日程,北至海四日程。西北泛海十五日,至渤泥国;又十日,至三佛齐国;又七日至古逻国;又七日至柴历亭,抵交趾,达广州。国有寺二,一名圣佛、一名舍身。有山出鹦鹉,名鹦鹉山。
其王椎髻,戴金铃,衣锦袍,蹑革履,坐方床。官吏日谒,三拜而退。出入乘象或腰舆,壮士五、七百辈执兵以从。国人见王皆坐,俟其过乃起。以王子三人为副王。官有司马、杰落、佶连,共治国事,如中国宰相;无月俸,随时量给土产诸物。次有文吏三百余员,分主城池、帑廪及军卒。其领兵者岁给金二十两。胜兵三万,岁亦给金有差。
土俗婚聘无媒妁,但纳黄金于女家以取之。不设刑禁,犯罪者随轻重出黄金以赎;惟寇盗则置诸死。五月游船、十月游山,或跨山马,或乘软■〈〈止白匕〉上儿下〉。乐有横笛、皷板,亦能舞。山中多猴,不畏人,呼以「霄霄」之声即出。投以果实,则有大猴先至(土人谓之猴王);先食毕,群猴食其余。国中有竹园,有斗鸡、斗猪之戏。屋宇壮丽,饰以金碧。贾人至者,馆之宾舍,饮食丰洁。土人被发,其衣装缠胸,下至于膝。疾病不服药,但祷求神佛。民有名而无姓,尚气好斗;与三佛齐有雠,互相攻击。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尝通中国;后绝。皇朝淳化三年,复修朝贡之礼。其地坦平,宜种植。产稻、麻、粟、豆蔻、□、麦,耕田用牛。民输十一之租。煮海为盐,多鱼、鳖、鸡、鸭、山羊,兼椎马、牛以食。果实有大瓜、椰子、蕉子、甘蔗、芋。出象牙、犀角、真珠、龙脑、玳瑁、檀香、茴香、丁香、荳、荜澄茄、降真香、花簟、番剑、胡椒、槟榔、硫黄、红花、苏木、白鹦鹉,亦务蚕织,有杂色绣丝吉贝绫布。地不产茶。酒出于椰子及虾猱丹树之中;此树华人未曾见。或以桄榔、槟榔酿成,亦自清香。蔗糖其色红、白,味极甘美。以铜、银、■〈金俞〉、锡杂铸为钱;钱六十准金一两、三十二准金半两。
番商兴贩,用夹杂金银及金银器皿、五色缬绢、皂绫、川芎、白芷、朱砂、绿矾、白矾、鹏砂、砒霜、漆器、铁鼎、青白甆器交易。此番胡椒萃聚,商舶利倍蓰之获,往往冒禁潜载铜钱博换。朝廷屡行禁止兴贩,番商诡计,易其名曰苏吉丹。
《诸蕃志》作者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宋太宗八世孙。祖籍河南开封,祖父南渡后,于绍兴初定居临海(今属浙江台州)。
绍熙元年(1190年),赵汝适以祖上遗泽,补将仕郎。嘉定十六年(1223年),知南剑州。次年转朝奉大夫、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宝庆元年(1225年)七月兼权泉州市舶使,十一月又兼知南外宗正事。
赵汝适在泉州期间,泉州海外通商贸易正值兴旺。他初任泉州市舶司提举时于“暇日阅诸蕃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理之联属,山择之蓄产,译以华言。”写成《诸蕃志》2卷。
《诸蕃志》
上卷为《志国》篇,记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下卷为《志物》篇,记海外诸国物产资源,共收45篇,约9万字,为后来《宋史・外国列传》所本。
它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并记有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里程及所需日月,内容丰富而具体。
该书有关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多采自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有关各国物产资源则多采访于外国商人。
其中虽然不免有错讹,但就全书史料价值来说,仍不失为记述古代中外交通的佳作,并经常为后来的史地学家所引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