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射阳农史

射阳农史

作者: syzwb | 来源:发表于2022-04-19 17:11 被阅读0次

    成陆、煮盐、植棉、积粮——射阳农史过去射阳河北岸千秋小街有一个民国初年张謇发起成立的华成公司,整个华成公司仓库就在千秋小街上,70年代初原千秋小学旧址就是用的华成公司一部分营业用房,我念书小学校校室就是利用华成公司仓库改成教室 ,华成公司的历史由来已久,只就要重成陆建市说起。成陆历史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沿黄海岸线苏北盐城地区先后成陆,在今盐城境内置盐渎县,射阳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因境内已发展成人烟稠密、农业发达、渔业兴旺、盐铁手工业繁荣的小城镇,遂改盐渎县为盐城县。唐代,经历了"贞观之治"后,国家物资丰富,社会秩序良好,盐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盐城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条件,招募无业游民到两淮地区煮盐。唐宝应元年(762年),刘晏兼任盐铁使和两淮转盐运使,盐城境内当时设有淮南道海陵监和盐城监,海陵监署在东台场(后移至泰州),盐城监署在盐城。其中有了射阳潮汐海滩稚形,那时还没有射阳地名这样说法。到了宋朝修筑范公堤,范仲淹初任西溪盐官、转任兴化县令时,上奏朝廷获准后组织四万民工几经挫折筑成的。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黄海之滨,雄伟壮观。北起阜宁,绵延于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南通等地,直抵启东吕四港,长五百八十二里,几乎横亘江淮之间。它拒万顷汹涌于大堤之外,护千顷良田于大堤之内。后人评价说,范公堤以民心为土,以清正为石,以坦荡为木,以忠诚为基,筑成宠辱不惊的浩然大堤。范公堤挡住了一波又一波庙堂的贪欲,挡住了一轮又一轮的江湖侵袭,护住了一年又一年内心的圣洁,护住了一代又一代正气的延续。为了纪念范仲淹,便把这捍海挡浪的大堤叫成范公堤。苏北平原上,沿着大致平行海岸线的方向,有一条南北向绵延、发育程度不等的沙堤,这就是当年的捍海堰。这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了全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所在。苏北的海岸线基本稳定在范公堤一带。而从南宋开始,原来经山东流入渤海的黄河,改道引淮河水道经江苏流入黄海。黄河洪水携带的泥沙汇入黄海后,沉淀淤积,致使苏北的海岸线不断东移,陆地扩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到了元明时期基本形成射阳滩涂之形,成为生机勃勃的沿海陆地。具1936年的有关资料记载,盐城离海岸70多公里。苏北的海岸线迅速外移,陆地迅速扩展,从范公堤的位置可以估算,黄河搬入黄海的泥沙,在前后300多年时间里,便给苏北平原淤填出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苏北平原这块生生不息的息壤,这是大自然馈赠的多大的一笔财富啊。射阳成陆是渐进的。洋流与潮汐形成了这块成长的土地,每年以5000到10000亩面积,向黄海推进。有史以来。在全国有海岸线的县份中,射阳最长。拥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海涂型生态湿地,林木覆盖率达28.5%,为江苏省第二。滩涂湿地是射阳的地理标志。潮涨时,海水漫顶,淹而不死;潮退后,昂首屹立,笑傲海天。射阳相传因精卫填海而成陆,后羿射日而得其名,又誉有丹顶鹤之乡,风景秀丽、自然和谐、东邻黄海、物产丰富、神话之地、传说之城。煮海制盐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在今盐城境内置盐渎县。设置盐铁官署专司管理。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因境内已发展成人烟稠密、农业发达、渔业兴旺、盐铁手工业繁荣的小城镇,遂改盐渎县为盐城县。唐代,经历了"贞观之治"后,国家物资丰富,社会秩序良好,盐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淮南盐区的海陵、盐城置监院,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条件,招募无业游民到两淮地区煮盐。唐宝应元年(762年),刘晏兼任盐铁使和两淮转盐运使,盐城境内当时设有淮南道海陵监和盐城监,海陵监署在东台场(后移至泰州),盐城监署在盐城。海陵监岁煮盐60万石,盐城监岁煮盐45万石,两监年产淮盐100余万石。"天下之利,盐利居半"。宋初,在东南盐区设提举盐事司管理盐业产销。两淮盐区设有利丰、海陵、盐城3个盐监和29个盐场,盐城境内就有11个盐场。宋代范公堤的修筑,"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湖不致伤稼之功用",盐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制盐场景,庙湾盘铁六十四角( 铁重五千斤为一角,合四角为一盘) ,嘉庆间只存五角( 是时三千斤为一角)。金敝形如釜而大,庙湾计十一口。万历四十五年,盐引改征折价令商自铸,以盘铁工大费重,后遂全用锅金敝” 固。锅金敝一般直径一丈多,平底,深一尺二寸,下面砌灶烧柴,所煮之盐质量较次。采用“ 煎晒” 工艺,即“ 刈草于荡,烧灰于场,晒而淋之,归卤于池,煎卤于金敝咖’ ,所以地方志亦载:“ 滨海一带虽淮南亦有晒盐者” ,此法一直沿袭至建国以前。制盐场景,10户左右的人家组合成一个生产小组,每个家庭执掌其中的一块,只有当所有的铁块拼凑到一起时,才能开锅煮盐。2000多年以来:草木灰都是最重要的脱水工具,含丰富盐分的海水被草木灰多次浓缩以后,成为卤水,被引进锅炉房。 锅炉房里,高浓度的盐水被倒进大铁锅,三口大锅成阶梯排列。高浓度的卤水被传递到下一个铁锅,炉子里火光冲天,据考证,室内的温度可能已经达到70度,专家指出:在这样的高温下,盐工们几乎是赤身裸体地工作。这样的恶劣环境,对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消耗。 盐水在煮开的铁锅里沸腾,有经验的盐工能在一秒钟之内,判断出盐水是否达到结晶的程度,他一声令下,往滚开的锅里飞快投入盐母,刹那间白色的蒸汽弥漫了整个棚子。盐民们望眼欲穿的白花花的海盐终于出炉了。古人诗云: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都是形容当时煮海煎盐阵势和劳动条件落后,劳作工具简陋,盐民的劳动环境十分恶劣,仅靠一双双劳动的手,煮海煎熬,堆积成盐。由于黄河全流夺淮,滩涂淤长,卤水远去,昔日场灶多已废弃。淮南滩涂草荡无垠,涂泥卤气很重,灶民渐改过去“ 煮煎” 之法。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经苏北境内入海,大量泥沙入海,海涂日扩,海岸线迅速东移,范公堤西亭场,卤水渐远,更有西隅湖淮溃决,淡水冲灌,场灶产量大减,煎灶纷纷东移,还有许多盐场废置。两监仅辖境内8个盐场。元时,两淮设置25个盐场,盐城境内盐场恢复至13个。元始祖时有"两税盐税甲天下"之说。盐城其时因盐业兴旺发达,被《元史·地理志》列为上等大县。明初,饱受元末战乱及社会动荡的两淮盐区,劳动力匮乏,经济萧条。洪武年间,朝廷遣苏、松、嘉富庶之民数万,充实淮扬二郡,入藉烧盐(史称"洪武赶散"),一度使盐区恢复生机。两淮设盐运司,下设通州、泰州、淮安三盐运分司,盐城境内仍有13个盐场。清承明制,朝廷注重新增灶丁,恢复盐场设备,筑堤防潮等措施,盐业生产得到恢复。全国和两淮盐课岁入都在不断增长。两淮盐课在乾隆八年(1743年)达到顶峰256.8万两。清中叶后,淮南盐区因海势东移,卤淡产薄,盐产规模骤降。废灶兴垦民国初年,两淮盐区传统的制盐业逐步衰竭,而垦植业日益兴盛。以张謇为首的民族实业家在短短的几年中,掀起了废灶兴垦热潮。南起长江口的吕四场,北到灌河口的陈家港,先后成立了77家盐垦(垦植)公司,盐城境内就有63家之多。黄河曾多次夺淮,导致苏北海岸线的巨大变化,对两淮盐业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1128年以前,黄河尚未大规模夺淮,海岸稳定,淮南地区成为我国海盐生产中心;公元1128—1495年闻,黄河夺淮河道多变,人海泥沙量少,苏北海岸东移缓慢,淮南盐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元1495—1855年间,黄河全流入淮,沿海沙量大增,海岸东迁迅速,淮南盐业日趋衰落,淮北盐场发展迅速;1855年黄河北归山东入海后,1855年黄河北归山东人海以后,由于废黄河三角洲及水下三角洲受海浪侵蚀,泥沙不断南下堆积,射阳河口以南沿海滩涂淤长迅速,淮南盐场已基本不产盐。江苏沿海是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历史时期黄河屡屡夺淮,导致苏北海岸线迅速东迁,其对两淮盐业的产量、规模、布局影响颇大。淮南盐场随海岸东迁,频繁迁徙。至1855年黄河北徙山东入海后,原来的盐业中心早已远离大海了。位于中部的盐城昔日四周皆盐场,清时已远离大海百里之遥,“ 盐城” 已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南通沿海因海门与外沙淤涨,各盐场距海日远,盐产日淡,盐垦发展代之而起。清代,两淮盐场的产量颇不稳定,时盛时衰,旺年产盐可达40万吨以上,歉收年份仅产十多万吨。清末至民国,淮南盐场更是每况愈下,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生产关系落后,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管理混乱和高利贷盘剥,到20世纪40年代末,盐城境内的盐垦公司纷纷解体。民国初年张謇发起成立的华成盐垦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张謇的祖母吴氏和母亲金氏系盐城东台人,因而他对母亲故里盐城也就多倾注了一份关注,将视线投向了盐城范公堤以东的大片新淤土地。他看中了盐阜大地广袤的平原、荒芜的盐区滩涂和这里勤劳的人民。他利用自己“状元实业家”的影响力,发起了“废灶兴垦”倡议。1914年,张謇利用他担任北洋政府农工商总长之便,力促政府解千余年来淮南盐区禁垦之令,颁布了鼓励垦荒、奖励植棉的《国有荒地承垦条例》,从而为盐城沿海盐区的“废灶兴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此《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殊使用之目的外,均准人民按照本条例承垦。”同年,北洋政府财政部在盐城东台设立淮南垦务总局,委派总办吕道象、会办孟锋等具体办理放垦事宜。“废灶兴垦”对盐城境内沿海各盐场来说,无疑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解救草煎盐业和盐城地区灶民民生、同时为民族工业扩充原料的一大幸事和创举。袁世凯称帝后,张謇辞职南归,一心一意要实现他的实业救国理想。成立庙湾华成盐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成公司。该公司于1917年8月在上海辣斐德路挂牌成立,垦务总部先设在射阳千秋港,后迁三区,再搬至中午区。公司先由冯国璋、朱庆澜、张謇等当时富绅及官场巨擘集资创办,创办人为江苏督军冯国璋,因冯国璋号冯华甫,故该公司名华成公司,寓冯办的公司一定成功之意。1918年,冯入京代理总统。冯氏力谋整顿华成公司,于是请张謇来主持,前后总资本达250万元,共有土地75万亩,已垦面积20多万亩。1920年(民国九年)2月,张謇亲自到华成公司,巡视筑堤情况。从民国五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16-1933),在张謇等人推动下,射阳境内共成立华成、合德等大小公司42家。垦区开发以植棉为主,还种植一些水稻和其它杂粮,试种桃、李、苹果、葡萄等果树,与此同时,捕捞业、畜牧养殖业和林木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促进了农林畜牧渔生产的全面发展。张謇在垦区共创建集镇七处,大祐、大纲、合德、阜余公司各一处,华成公司三处。清同治二年(1863),建湖县草堰口周国昌来此落户,取名“周家墩”(今永胜街文化剧场西南处)。民国七年(1918),张謇委任束勖严、邵子冲等人来此建成垦殖公司。以“合力筹办,同心同德”(另一说为“合资垦殖,施德于民”)之意,取名“合德公司”,办公地设在合德老轧花厂处。后来在合德公司的西北部,束勖严又办了一个“众志堂公司”。经两家公司商定,以“合股投资,兴办农业”为宗旨,改公司驻地为合兴镇,“合兴镇,阜宁新兴之大镇,乃附近之棉市中心,华成、合德、大纲诸公司均位于此,秋收时远近数万人,贸易额可数十万”。合兴镇后来改名合德镇,l946年建立镇级行政建制,成立了镇政府。1950年3月,射阳县人民政府从陈家洋迁至合德镇,从此合德镇便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成公司境内的八大家镇(今临海镇),华成公司废灶兴垦后,大片土地无人承包耕种,劳动力非常匮乏。为解决种田人手不足的问题,华成公司决定到人口居住密集的启东、海门一带招人过来种田,当时称作“设处招佃”。为了提高佃农的积极性,对那些举家过来种田的,不但无偿分给房子住,而且还奖励牲口(包括耕牛在内),自养自繁,收益全归自己所有。随着岁月的更替,从启东和海门迁徙过来的佃农就在华成公司扎下根来。植棉技术利用射阳河为天然河道,属冲积平原上的蜿蜒性河流,由许多河湾组成。射阳河上游水源充沛,后因黄河夺淮,上游淤塞,经历年疏浚河道开挖贯通南北连通射阳河。废灶兴垦,推广植棉技术射阳人口聚增,人口来源渠多复杂,射阳主要居民就由这两类人形成。 第一类,是由张謇从启海地区带来专的垦荒移民,属他们在射阳定居,繁衍,逐渐形成集镇。第二类,是盐阜地区的原住民。集镇的繁荣因此又吸引了大批周边盐阜地区的原住民加入,形成了大的城镇,由于盐阜地区与射阳地理位置相近,容易迁移,以及启海人与盐阜人结婚生子等原因,使得部分启海人被同化,导致原来以启海人启海文化为主的射阳地区逐渐成为盐阜人为主的盐阜文化地区。千秋华成公司当时仅次于大丰公司,是长江以北的第二大公司。总部就在千秋射阳河北岸,大片废灶垦棉土地得到利用,棉花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纺纱织布成衣,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想想宋朝苏轼还丝綿披麻没有棉花棉衣之说。南通启海人垦棉技术较高,盐碱地改良逐步适合棉花种植,当地人也学会了种植技术要领,面积逐年扩大外县棉花成垛堆由船沿河汊运输至此集散地,再由借助潮夕的入港海轮装运沿射阳河再入海运输至南通上海纱厂,可以想象当时射阳河码头仓库大小船只进进出出,河海联运内河运输至此下货转入华成公司仓库,运输工人肩挑人扛号子声彼此彼复,酒肆旅馆林立,唱戏腔调南北交融,千秋河北华成公司一片繁忙景象。射阳河昔为庙湾盐运要道,也是渔船出海河道,民国5年(1916年)后,沿海废灶兴垦,年产数十万担棉花,皆由射阳河经老湖口出海外运。产业一片兴旺,货畅其流,人口大量流入,进口棉花也闯关冲入中国,民国27年曾有上海厂商租用美国"姆幼号"轮船,由外海沿射阳河上驶,航抵阜宁城下码头。经历年勤奋的射阳人几代人努力,河沟疏浚河水淡化平田整地大批良田。因盐城大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而棉花又是耐盐先锋作物,百余年 来棉花一直是盐城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直到现在形成了以沿海棉区为主,里下河棉区和渠北棉区为辅的区域布 棉花栽培方式多为营养钵育苗移栽,在过去几年棉花面积相对稳定,但潜在危机也最大。里下河棉区,土壤为湖河沉积粘 壤土.种植模式以麦后移栽棉花和稻棉轮作为主,棉花栽培方式多为营养钵育苗移栽。渠北棉区为棉花与旱杂 粮两熟区,土壤为黄河冲积砂壤土,土质肥沃,种植模式为棉麦两熟或一熟,棉花栽培方式多为地膜直播。里 下河棉区和渠北棉区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且排灌便利,可水旱轮作。在射阳这片盐碱不毛之地变成全国闻名的产棉大县,80年代初渐成规模。江苏省射阳县是全国知名的棉花生产大县,无论是生产总量还是皮棉质量都堪称全国一流。“十五”期间,棉花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0万亩左右,皮棉总产每年都突破100万担,2004年则一举突破了200万担大关,在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中排列第二,且各项质量指标均位居前列。射阳一直是江苏省主要棉花生产基地。棉花在社会经济中起着攀足轻重的作用。全县有120多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完全可以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型棉花产业化经营模式生产,实现优质优价。这样既能有效地提高棉农种植优质棉的积极性,又增加 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棉农抗风险能力,也密切了企业与基地的联系,射阳县是全国知名的棉花生产大县,无论是生产总量还是皮棉质量都堪称全国一流。我国入世以后,射阳县确立了“中国新纺都”的目标追求,棉纺织生产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纺纱能力从入世前的不足25万锭,已发展到现今的55万锭,而且还在发展,棉纺原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农民有棉不愁卖。限棉改粮近十年,由于国家助农政策对粮食的倾斜,植棉效益相对下降,一些农民调整了种植计划,使棉花的种植面积起落不定。但盛极而衰,和盐业产业一样,由于外部经济形势变化也波及影响到小县城的支拄产业。一些农民调整了种植计划,使棉花的种植面积起落不定。我国入世以后,由于粮棉比价失衡棉花面积已经严重削减,大多改种水稻。棉花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一是植棉成本急剧上升,种植棉花无利可图,近年来全国棉花种植成本连年大幅上升,种植棉花根本没 有什么效益可言,只能算为广大农村创造一点就业机会而已。二是劳动力资源不足,改种省工作物 棉花相对于其他大田作物来说,是一个较为费时费工的作物,盐城地区棉花栽培方式多为营养钵育苗移栽,用工量格外多。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不仅是棉花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打工, 农村出现劳力荒现象,农忙时节尤为明显。许多棉农不得不放弃棉花,改种其它用工较少的作物,特别是现在 玉米、大豆价格上涨。种植效益提高,在沿海棉区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现象。种植成本上升、劳动力资源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病虫害史替危害,进口棉花冲击,种植其他特经作物效益更高等因素影响,射阳棉花从90年代面积80万亩高峰期逐年下降,棉花生产危机日益明显。近年来棉花面积逐渐萎缩,棉花生产面临严重危机。 射阳产棉大县状元县地位动摇了,棉花产量逐年萎缩直至无棉可供,也影响了上游全县纺机配套产业和下游的轧花业、纺织业、整染业。纺织业棉花都要到新疆调回或进口本地源料不足或价高更造成恶性循环。供销收花站仓库闲置,轧花小纺织企业纷纷企业倒闭,厂房闲置工人失业,全县在阵痛中转型。由于种植比较效益因素,射阳大面积棉改粮,种植水稻,旱改水大势所趋,大力发展稻麦两季,推广农业机械实行联耕联种,规模种粮成本下降,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合作社,种粮大户由此产生,规模种植有了规模效益,也产生了农机合作社负责耕种整田,农药施肥合作社负责施肥治虫,粮食收割时又有粮食烘干合作社来收购烘干结算。粮食收购外运输又有运输专业社打理,专业有了专业行业,做到了一个电话服务到家。农业这个行业更趋于专业化,技术化、集约化。和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可同日而语。粮食比较较益高,过去很多养殖业利用滩涂围恳养鱼养虾,泥土经过多少年河水浸润洗刷,土壤含盐碱成份下降肥力上升适合种植粮食了,开挖的鱼塘,也都平整种粮了,银宝集团2019年废塘养殖为平整种稻达上万亩。除自然保护区外,滩涂不断围垦粮田不断扩增,苏北粮仓已经不是虚名。隋着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多种补贴,政府有“产粮大县”补贴和“超级产粮大县”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保险补贴等等各种补贴不一而足。粮食又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直截体现在收购价格上,不但补偿了种植成本还有收益,何乐而不为呢,更加调动粮农积极性刺激了粮食生产,规模生产取得规模效益。“三夏”大忙已过,阡陌纵横的鹤城大地依然留有忙碌的余韵。仓满斗盈的农业合作社内人头攒动,前来看粮、购粮的经纪人络绎不绝;成片成方的高标准农田已由“金黄”转为“青绿”,在微风吹拂下“稻浪”翻涌,仓廪实,则天下安。耕地面积207万亩,年产粮食130万吨,射阳县曾连续九年被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名副其实的“吨粮县”。全县建设高标准粮田110万亩,实行稻两季轮翻耕种,产生了“射阳大米”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效应又扩大了粮食产品市场。利用市场和利益的杠杆,来有形无形地调节我县60多家的大米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稻米产业集群。为给射阳大米的新鲜上市、持续供给提供保障,继续创建生态安全大粮仓。2020年射阳新增高标准粮库近50万吨,国有总仓储量达100万吨,社会仓储量近150万吨,粮食增产又催生发展出大批上下游产业,种子繁殖中心,化肥农药供应中心、植保中心,粮食烘干中心集群、粮食仓储集群,粮食食品加工中心,物流、包装产业中心,吸引了几家央企、外资企业落户射阳。积极整合资源,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物流”,发挥聚合辐射等功能作用,充份利用当地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资源和产品。据统计,全县有三个国有农场,现有稻麦产业家庭农场700个、种植大户435个、合作社60个,100亩以上稻麦适度规模种植面积占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43%;有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01家,服务面积达361万亩,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358个,植保机械保有量4421台,日作业能力13.4万亩。苏北射阳历史变迁演化终变成苏北大粮仓,变成拥有百万亩良田和百万人口的大县。想起80年代初期,我县还是粮食差进县,种植经济作物多,粮食不够供应,由外县调入,大家凭粮票供应本计划购粮,有许多人吃不饱饭,购其它杂粮补充,街上胖子很少见,人瘦但显精神。现在粮食每年差出粮近70万吨,发挥着米袋子重要作,粮食不够吃已成历史。粮食近出江、浙、沪,远销广东、福建,今后这颗黄海边上的明珠又向什么方向发展呢。种植业结构调整很难,尤其是农业结构调整,过去发展过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建立冷链加工出口基地,搞过养殖业、花木业,都未形成规模,还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一哄而上不顾实际发展产业项目,充份尊重农民意愿发展生产。我的追忆回想过去看大人在田间制作营养钵,先筛洗细土拌上磷、钾肥,再用双手拿铁制模子装土制成圆柱形的小土模子,在小土坯子上放置一粒棉籽种子,成放入育苗床塑料棚里育苗再移入大田里,不这样做则苗不能成活,棉花是热带木本植物,这要温度适合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但在非洲田里可以洒棉花种子或自繁殖也不要施肥就能长成吐絮省工省时,但我们这边气候不行。上小学时学校有勤工俭学任务,到田里捡练僵瓣棉,就是枝头手工好拿吐絮棉都拿清了,只存下未吐絮的桃子棉,只有手工摘下,带回来手工剥壳,在整晒再用树枝弹删吐絮残花卖钱,我们一早出发带着中午干粮,顶着凌冽的寒风,来到千秋推广大队棉田捡棉花,高一脚低一脚穿梭在棉花田里,一双小手被棉枝划出道道划痕,鲜血淋淋,背篮里有了一大半死桃棉,又背不动了,交给带队老师称重,还算了四块多钱,算交班费。到了学校还分配僵棉大家围座在一起手工剥花劳动课。棉花结桃子还要田里捉棉龄虫,有任务每人一天要交30条,田里棉龄虫分几代,我们捉虫早已是四代棉龄虫,虫子很狡猾,田里去了太早虫在桃子里不出来,太迟了太阳光线充足它也不出来,桃子上有虫眼,它就是不出来,你总不能毁桃拣虫吧。所以没有经验老是交不足数,经常被批评教育还被罚款。有同学私下告诉我,有捷径你走不走,我说啥捷径哎,他说供销社存棉花仓库里墙上爬满了棉龄虫,你还到田里捉虫傻子一个。我和他带着瓶子一路小跑到棉花仓库,大人们在车上下大花包,棉检员用扦子抽样棉,拣杂、上机轧花成棉絮,用梳子梳理棉毛用尺子量,再手摇测水仪测水,填检验单过磅结算,场地上花包叠放垒起来象一座座小山一样,外用芦席苫盖。仓库里墙上棉龄虫真多,不一会儿就捉满了,到学校交给老师,老师很惊讶,但一时也说不出来什么。捉棉龄虫到1994年我在粮食局上班还有下乡镇支农捉虫,虫子太害了,药水打了不启什么作用,只有人工捉,但那跟得上虫子繁殖速度,但虫口夺棉夺丰收当时一大经验。后来发明了抗虫棉技术,人们真正从繁重种棉花劳作中解放出来。我上小学时,射阳河北渡口东面千秋小学所在地教室就是张謇建于民国初年的华成公司旧居仓库,外墙是大厚青砖,屋面是拱形的青色片瓦,上面长了不不知名草类植物,墙体较厚外粉白色石灰,五排高大仓房在空旷的原野上尤其显得高大,千秋小街上也有五幢原华成公司仓库,其中三幢是供销社生产资料仓库,两幢变成民居了,我印象中一个是小学同学魏东家和张学赶家住在里面,我到过他们家室内空间很大,家里面几只木箱子和床吃饭的四方桌子,空荡荡的,光线又暗墙面斑驳大块剥离年久失修了,有的房间有阁楼,小孩子喜欢爬上爬下,木楼梯振动响声大,大人们禁止小孩子爬上爬下,一是会弄出响声二是跌下来容易断胳膊断腿。墙壁厚实结实,房子住在里面保暧性能好,房梁立柱都是直径很粗的杉木,当时居说是存放棉花的库房。千秋小学仓库用于教学,里面能装下上百名学生一同学习,民办聘用老师在斑驳教室黑板上写着不清晰的粉笔字,我和同桌在坑坑洼洼学桌上用刀刻着楚河汉界,桌子是学校提供,筒单拼凑一下又不油漆朴素自然,但凳子是自带,光线很暗,但在屋内能看到屋顶外面亮色,窗子有一人多高,很难爬上窗台上去,有学生上自习课爬窗出去玩跌断了腿。遇到较大振动房梁上灰尘扑悚悚飞扬下来,有时房梁还惊现蛇鼠追逐场面,上课房梁上掉下大蛇不是稀奇事。教室地面角落里有鼠洞,下课后同学们有时用水漫灌鼠洞不见鼠出来,一瓶瓶水灌下去就是灌不满。有时上课时,老鼠在鼠洞中探头探脑或一出来又奔回去,仿佛他也想听听老师讲的什么课,同学先是尖叫,后是轰笑,老师聚精会神讲课不知为何学生轰笑,一阵呵咜,同学们大眼翻小眼看着老师又不敢解释,老鼠老是上课出来巡游引起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是个理由。晚上学校要上晚自息,同学都带着煤油灯来教室上晚自息,有时老师跟大家集资购买气灯,是一种用油烧需要打气的灯,用一种象小网兜做灯蕊放气鼓起来点燃很亮堂,有唏唏的声音。我最怕是背书时背时忘,李文珍语文老师再讲台上一个一个叫人上来背书,背不上留下继续背,只有我最后免强结结巴巴少不训斥一翻放归。记得有一次背讼《大风伯伯和蚂蚁》的课文,中午放学了,我们几个人课间未能默写上,要到课间下课了,老师要求我们几个一个个背给他听,否则不许回去吃中饭,背上的回去,有2个人从后門溜了,我们3个人老实一遍遍背课文,肚子饿的咕咕叫,越着急越是背不上,最后老也着急你们真笨平时不努力,到时抱佛脚有什么用,今天你们就不回去吃饭了,到老师家去吃,我们三个很不情愿跟老师到了他家,茅草房吃饭地方很小四方桌面,四面摆着板凳,饭桌上有豆角和豆腐烧的咸,锅内有南瓜汤和胡萝卜饭,他家老人小孩子都吃过,老师召呼我们坐下来,每人乘上一碗饭,叫我们吃饭,我们肚子真饿了一口气一碗饭爬完了,只记得李文珍老师只喝好象两碗南瓜汤,当时我们认为他可能不喜欢吃胡罗卜饭,喜欢喝南瓜汤,现在想是饭不够吃了,她可能饿了一个下午。2019年国庆期间儿时的伙伴万氏兄弟气邀请我兄弟俩去千秋去玩,受到了万氏兄弟三个热情接待,酒酣之间说到一同念过的小学,说饭后一同去看看。小街北首千秋小学已拆除变成农田,小学校址已在北面公路旁另址新建,华成公司老校舍已不复成在了,就到南面老街上看看,房子街面还存在,但能迁出的人较多,仅存留守老人较多,房屋倒塌不少,原住人的华成公司几幢仓库屋顶塌落仅存残垣断壁。难道倒塌了就没人问了,寻问晒太阳的老人,据老人们讲镇政府老街不维修了,说要整体迁出,又说要保留维护修旧如旧,老人一声叹息,老街走出去的回来看看的人不少,高兴而来愁怅而去,来的人都拍了不少照片,都表示惋惜,有记念意义老房子是要保护的,毁坏了就没有了,都是为了寻求过去的记忆,回忆过去,珍惜当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射阳农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as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