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本章的认同点
四个规则构建一本书的架构,必须要深入的训练这四个规则
2. 对本章的不认同点
(1)谋篇布局部分
书写顺序改成规则四、规则三、规则二的方式。
原因:规则四-问题导向是极其符合人类动机本质。带着问题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式
规则四放在后面,读书找问题
规则三,找出真正的构架。必要条件,放在前面。
让我写:如何透视一本书,带着相关的问题看→这本书是什么构架,→综合整理结构和大意,
(2)技术细节部分
第一,规则二讲的是怎么样写出大意。他写大意给了案例、方法。
从情节、书名、前言、结构写,并没有真正给出写大意的方法。
他没有告诉你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只是告诉你,我是这样写(只有范例,没有方法)
所以作为通常叫做“落地化实践”的方式:按照结构性思维的方式,在序言的基础上通过abcde等方面说明了观点g
第二个,看规则三。要求:如何按照一个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这个谈“如何”,他并没有讲“如何”的具体方法。我的方法:结构性思维
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归纳或者演绎,往下走叫演绎,往上走叫归纳。
横向关系称顺序关系。顺序关系中有两种顺序,一个是并列顺序,一个是顺序顺序。
在这个并列关系中有一个一个的要素出现,我们称之为并列顺序;而这种顺序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顺序。用这种方式,才可以罗列出一个架构
第三,作者在说,写大意,别人说的可能是对的,最好要自己说。
想法、读者、书不一样。客观的标准来检验其正确与真实性没有给出。
在现代管理中,比如绩效管理。不给标准,瞎做。
作者教写大意,没有方法、结构、标准
但是你再看规则三,就变了。78页整个都在谈标准问题,反反复复谈标准,就是告诉你要写到什么样子。
用结构性思维写出第二级大纲,第一级大纲是几个,第二级大纲是几个
规则三没有告诉顺序怎么写,告诉你写大纲的方法、技巧性的问题给出了,同时还给出了标准问题。
比对,在讲这两个规则就能看出来,差别:二的写法上不给方法标准,三上给方法标准。
这样的比对,加强前后稳定性的认识
(3)具体论点部分
他说,这份大纲要比原著还要长。按理说这是要讲大纲和原著之间的关系,但是他紧接着后面是讲的注释,他讲了很多很多关于注释的问题。
大纲和注释混用
用这种结构式的方式,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本书用整合的方式讲。
脑图是按问题来做的,不是按结构来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