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的第一章就抛出了个巨大的议题——生命的意义。
我想这道题无论谁看了都得沉默,生命的意义既不是激进的为革命献身,也不是泛泛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这是个厚重的题目,不是一两句简单的话可以概括的了的,需要从科学的角度严谨地论证。
书中将“意义”拆分为三大任务:
一、人要生存必需获取资源,同时遵循规则;即职业发展。
二、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与他人合作;即人际关系。
三、人虽多却只有两种性别,需两性之间的合作;即婚姻。
所以,生命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生三大任务的解决程度”。换言之,如果我们职业发展顺利、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并且婚姻生活幸福美满,那么我们便能更好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反之则不然,意义的丧失会使人如浮萍般没有归属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陷入自我否定之中。
所谓“意义”是与“社会感”深度绑定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无论再超脱,也不能完全脱离人间烟火,人与人之间无形的纽带、我们与他人之间所建立的连接就是生命意义的所在。
不愧是理科生思维,从实际出发又落到实处。阿德勒对“生命的意义”的解释非常关键的是,以上“三大任务”决定着生命的意义,但呈现到每个人身上却又大不相同,而且“生命的意义”并非刻入基因中的生命密码,它可定义、可更改、可掌控。
阿德勒又追溯了童年经历对生命意义的影响。身体缺陷、娇纵过度和被忽视,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三种因素,这些因素很可能会对孩子今后的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和婚姻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会直接决定他生命的意义。
但是阿德勒并不认同“我的童年那么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得到原谅”之类的说法,不幸的经历并不是摆烂的理由,他说:
我们决不会被自己的经历限制,只会决定于我们所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须知,意义不由境地所决定,我们通过自己赋予境地的意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与选择。
你经历了什么并不重要,你如何看待这些经历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的意义并不由你所处的境地所决定,我们可以自己赋予其意义,然后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
尊重客观事实,并强调主观能动性,这是阿德勒心理学最理性、最实用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