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离上次写总结已经半年,继续在loser的康庄大道上欢脱狂奔~~
-产出
1.独立完成的两个交互级的原型,平均100左右的页面。一个是威客类平台,一个是社交类独自生活。满分100,可以给自己51,多一分,怕自己难过哭。
2.一个社交类电台功能,就某天突然矫情画面上脑,在同一个晚上,同一个频道,听同一首歌,散布在这个世界上星星点点的一个一个你我。
3.继续坚持不懈写一些狗屁不通的产品体验报告。
-举例几个容易复制的细节提升:
1.Sketch,基础的图层整理,尺寸规范。
2.Flinto,多看别人总结的交互实例。如:http://v.qq.com/page/x/1/6/x0184omqx16.html
3.代码,终于啊,终于啊,还是捏着鼻子吞了一遍《》(名字已经忘了红红火火)。瞬间时光倒退N了个年,大学的C&JAVA课,初中的VB课,好苦好苦好苦[生病][生病](人啊,只要自己不擅长的就变成不喜欢)。
4.为什么要去看这些东西?
--专业是最好的说服力。
--因为特别忍不了蠢,更忍不了自己蠢。
--产品这职位有鸟核心竞争力啊,不多学点东西不觉得慌吗?
一个APP的分娩:
和常规的产品流程有出入,单纯是我自己的脑洞。
产品思维层:
1.灵魂,性格,始&终
2.切入点
3.一个核心玩法
产品过渡层:
1.搭建产品模型。纯银大大的产品架构+运营架构+商业模式,总结很精确。
2.内容,是取舍,取舍的关键就是嗅觉,嗅觉最后就是天赋+不断练习形成的感觉。
以上是没人关心,但其实是核心的东西。
产品表现层:
3.捏塑(主框架,主内容的页面呈现),就像树干。
4.页面构建,所有的页面在你脑子应该是排排列列,陈列着的(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的基础)。
5.细节雕刻,几个有趣的亮点,主流用户习惯,自己的一些执念...
产品迭代层:
先不写。其实一直很怀疑到2.0之后到底需不需要持续的,整容级别的迭代?
死亡层:
每一个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值。
大学考试神烦总结了OSI模型的大魔王,现在自己也变成了喜欢归类总结的碧池!(捂脸)(千万别相信我说的这些屁话,千万别相信人为的任何规则和理论啊,千万别相信人为的任何规则和理论啊)
碎碎:
1.选择比努力重要。做产品的人,难的不是走下去,是往哪走。方向是最重要的!!搬砖机器比你快。
2.灵魂和个性。好产品也是一个生灵,有灵魂有个性的东西才能吸引人。
3.系统化。杂乱思绪(第一级的想法)价值近乎为0。筛选整合练习,直到“攻击”和“防守”变成一种本能。
4.二手信息永远是滞后。以现在科技发展之快,根本轮不到去拼经验。每次看见写到“熟练使用Axure,Mindmanager”这类的招聘,都感觉像非逼你掏出个诺基亚手机似的。
5.到底什么是产品能力:思考&表现力的深度,简洁度,速度。
6.想法(灵感)从哪里来:
天赋的确存在,可惜和我没缘分。有计划的总结积累,比如
-不单是玩app,把一些好的细节的截图,整理,这些比diribble/behance没有进入市场的设计稿更加成熟。
-写给自己看的各类产品体验报告(虽然很"sa"),当我有时候回头看自己bibi别人的点,有时候也会惊觉那些缺失在自己的产品上的映射。
对普通人来说,灵感是靠相关/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动。
7.敬畏和感情。从无到有的创生是最难的,和只会bibi根本不是同个维度的。人不要连这点敬畏心都没了。拿的出好东西的人,就是对这个人没有感觉,还是会有一股莫名的敬意。
8.Ur product tells everything,用产品说话。说再多方法论也没用,炫耀自己这么努力还不被认可,辣么拼命要说明自己蠢噢?
9.把事情做砸了,就说这是个伪需求,需求没问题,是你的表现手法有问题。
10.相信一个道理,或者一个都不相信,千万别相信一些道理。
结尾
写不了长文啊啊啊!精尽人亡精尽人亡,这就是表现力差的一种表现形式!
回看了自己2015年初的产品进阶计划,虽然偏颇稚嫩,方向倒还是这个方向。
“我是一张图片“我喜欢做产品,是为了创造和实现的快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