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相似,基本都是品读名篇佳作。或许你会有疑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文章呢?其实,多读好文,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好。因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认真阅读,深入思考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好文章,需要从读好文章入手。好的文章,大多是材料选得精当,话说得周密。因此,阅读就是一种鉴赏,需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
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来写父亲?这样的描写方式是否更加深刻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也能学习到如何更好地选择和运用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这一点,我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够,深层原因在于平时引导他们思考得不够深入。因此,新学期我计划更加充分地发挥生本课堂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紧扣几个问题,引导他们深入去思考、研究、讨论,从而生成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方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
驱遣想象,领会意境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想象是读懂文字最好的方式。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古诗中的画面想象,读着读着,就能领会到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因而扩大了,能够看到“大漠孤烟直”之类的画面,期待“暴风雨中的海燕”。
例如,在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画面,感受作者身处边塞的孤寂与豪情。这样的想象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还能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训练语感,把握情味
读文字,其实就是在读语言,需要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很多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差生,其实是语感的缺失。他们对于语言文字没有感觉,无法欣赏到作者背后的情感,自然读之乏味。
比如,在阅读鲁迅的《故乡》时,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文章中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语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和内涵。因此,训练语感,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是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
网友评论